“竖”文言文意思
“竖”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竖”字

繁体:简化方式:草书楷化

拼音:shù

“竖”字的古汉语解释

shù

1.动词 直立;竖立。《核舟记》:“诎右臂支船,而其左膝。”

2.名词 童仆。《列子·说符》:“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追之。”

【竖子】小子;小孩子或童仆。也用作对人蔑称。

“竖”国语辞典解释

shù

动词
使物體直立。清.王念孫《廣雅疏證.卷四上.釋詁》「豎,立也。」 《全唐詩.卷七九八.花蕊夫人.述國亡詩》「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


名词
1.一種書寫筆法。指由上到下的直筆。例: 「一橫一豎」

2.宮內小臣。《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晉侯之豎頭須,守藏者也。」 晉.杜預.注:「豎,左右小吏。」 《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夫以中才之人,事有關於宦豎,莫不傷氣,而況於慷慨之士乎!」

3.家中未成年的僮僕。《列子.說符》「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又請楊子之豎追之。」

“竖”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臣庾切,音樹。立也。俗豎字。
說文从豎。
廣韻童僕之未冠者曰豎。
史記·酈生傳沛公罵曰:竪儒。
竪,童僕之稱。沛公輕之,以比奴竪,故曰竪儒。
 又姓。
山海經帝命竪亥,步自東極,至於西極,五億十選九千八百步。
郭註竪亥,健行人。
 又國名。
山海經在流沙外者,大夏竪沙居繇月支之國。
 又去聲。
通鑑龎涓曰:遂成竪子之名。
胡三省註殊遇切,義同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