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文言文意思
“削”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削(简繁同形)
拼音:xiāo/xuē
“削”字的古汉语解释
xuē
1.名词 古代刮削竹简木札的书刀。《考工记·筑氏》:“筑氏为削长尺,博寸。”
2.动词 用刀削。《孔雀东南飞》:“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3.动词 削减;削弱。《屈原列传》:“其后楚日削。”
4.动词 分割土地。《六国论》:“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5.形容词 陡峭。《游黄山记》:“石崖侧削侧援崖。”
【削籍】官吏被革职,在官籍中除名。
“削”国语辞典解释
xuè
动词1.用刀斜刮除去物體表層。例: 「削皮」 、「削鉛筆」 。《禮記.曲禮上》:「為天子削瓜者副之。」
2.分割。《戰國策.齊策一》:「夫齊,削地而封田嬰,是其所以弱也。」
3.減弱。例: 「削滅」 、「削弱」 、「國勢日削」 。《孟子.告子下》:「魯之削也滋甚。」 漢.應劭《風俗通義.卷一.六國》:「魏不用公子無忌,故國削以至於亡。」
4.刪除。例: 「削職」 。《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至於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 《資治通鑑.卷二三六.唐紀五十二.順宗永貞元年》:「俱文珍等惡其專權,削去翰林之職。」
5.搜括。例: 「剝削」 。明.余繼登《典故紀聞》卷一二:「非盜府庫之錢糧則削生民之膏血。」
6.責怪。例: 「他剛剛被老師削了一頓。」
xiāo
(一)之語音。“削”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正韻息約切集韻思約切,𠀤相入聲。說文鞞也。从刀,肖聲。一曰析也。
徐曰今人音笑。刀之匣也。
又玉篇刻治也。
增韻刮削也。
詩·大雅削屢馮馮。
註牆成而削治重復也。
又小侵也。
書·君𨻰無倚法以削。
又弱也。
孟子魯之削也滋甚。
又奪除也。
禮·王制君削以地。
又器名。
周禮·冬官考工記築氏爲削,長尺博寸,合六而成規。
註今之書刀。
疏古者未有紙筆,則以削刻字。至漢雖有紙筆,仍有書刀,是古之遺法也。
又集韻仙妙切正韻蘇弔切,𠀤音笑。刀室也。
前漢·貨殖傳質氏以酒削而鼎食。
註師古曰:削謂刀劒室也。人有刀劒室,惡者爲酒濯,令更新也。
集韻本作韒,或作鞘𤿨。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所敎切,音稍。
周禮·天官家削之賦。
註二百里家削。
疏家削之賦者,謂二百里之內地名削,其中有大夫采地,謂之家,故名家削。
集韻本作𨛍,通作稍。
又集韻七削切,音峭。削格,所以施羅綱也。
又叶息七切,音悉。
蘇軾·榧子詩𣂪爲君倚几,滑淨不容削。物微興不淺,此贈毋輕擲。
“削”形意通解
略說: 從「刀」,「肖」聲。「削」是古代的書刀,也表示用刀斜刮。詳解: 從「刀」,「肖」聲。「削」是古代的書刀,用來刪削簡牘上的錯字。在紙張普及前,文字多書寫在竹簡、木簡之上。如果寫錯或需要刪改時,就會用「削」將原來的字跡刮去。《周禮.考工記.築氏》「築氏為削」,鄭玄注:「今之書刃。」賈公彥疏:「鄭云『今之書刃』者,漢時蔡倫造紙,蒙恬造筆,古者未有紙筆,則以削刻字。至漢雖有紙筆,仍有書刃,是古之遺法也。」古代的刀幣就是從這種「削」演變而來,參見「刀」。
「削」也表示用刀斜刮的動作。《廣韻.藥韻》:「削,刻削。」「削」的對象可以是簡牘上的文字,即刪改文字,如《漢書.禮樂志》:「有司請定法,削則削,筆則筆,救時務也。」顏師古注:「削者,謂有所刪去,以刀削簡牘也。」「削則削」意謂應該刪去的(文字)就刪去。「削」的對象也可以是其他物品,如《詩.大雅.緜》:「築之登登,削屢馮馮。」《毛傳》:「削牆鍛屢之聲馮馮然。」《墨子.魯問》:「公輸子削竹木以為䧿,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公輸子自以為至巧。」
「削」引申表示簡札。《顏氏家訓.書證》:「古者,書誤則削去,故《左傳》云『削而投之』是也,或即謂札為削。」《古文苑.王褒〈僮約〉》:「治舍蓋屋,書削代牘。」章樵注:「削,木版也。」
「削」又引申表示減弱、削弱。《廣雅.釋詁二》:「削,減也。」如《呂氏春秋.觀表》:「魏日以削,秦日益大。」《漢書.王貢兩龔鮑傳》:「犯者輒免官削爵,不得仕宦。」
「削」亦表示分割、割裂。《戰國策.齊策一》:「夫齊,削地而封田嬰,是其所以弱也。」高誘注:「削,分也。」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見威王》簡247-248:「戰不勝,則所以削地而危社禝(稷)也。」
「削」也是刀劍的套子,即刀鞘,又寫作「鞘」。《說文》:「削,鞞也。」《玉篇.刀部》:「削,所以貯刀劒刃。」如《漢書.貨殖傳》:「質氏以灑削而鼎食。」顏師古注:「削,謂刀劍室也。」參見「鞘」。
「削」形容消瘦的樣子。如唐代裴鉶《傳奇.許栖岩》:「有番人牽一馬,瘦削而價不高,因市之而歸。」宋代張實《流紅記》:「子何清削如此?必有故,為吾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