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文言文意思
“利”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利(简繁同形)
拼音:lì
“利”字的古汉语解释
lì
1.形容词 锋利;锐利。与“钝”相对。《劝学》:“金就砺则利。”
2.名词 利益;好处。与“害”相对。《捕蛇者说》:“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又】<名意动>以……为利。《伤仲永》:“父利其然也,日板仲永环谒于邑人。”
3.动词 有利;得利。《苦斋记》:“良药苦口利于病。”
4.形容词 顺利。《赤壁之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5.动词 盈利;取利。《冯谖客孟尝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又】名词 盈利之物。《促织》:“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
6.名词 有利的条件、时机、形势等。《子鱼论战》:“三军以利用也。”《过秦论》:“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7.名词 胜利。《孙膑减灶》:“兵法,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
8.名词 物资;物产。《隆中对》:“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
“利”国语辞典解释
lì
名词1.好處、益處。例: 「利益」 、「福利」 、「漁翁得利」 。《論語.里仁》:「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2.從本金生出的子錢。例: 「利息」 、「利潤」 、「紅利」 、「高利貸」 。
3.姓。如漢代有利乾。
动词
有益於。例: 「利人利己」 。
形容词
1.鋒銳。例: 「銳利」 、「鋒利」 。《孟子.公孫丑下》:「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2.祥瑞、順利。例: 「大吉大利」 。《史記.卷八.高祖本紀》:「東陽𡩋君、沛公引兵西,與戰蕭西,不利。」
“利”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力至切正韻力地切,𠀤音詈。說文銛也。从刀和,然後利,从和省。易利者,義之和也。
前漢·鼂錯傳兵不完利,與空手同。
又廣韻吉也,宜也。
易·賁卦利有攸往。
又私利也。
莊子·騈拇篇小人以身殉利。
又禮·坊記先財而後禮,則民利。
註利猶貪也。
又前漢·高帝紀徙齊楚大族五姓關中,與利田宅。
註師古曰:利謂便好也。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軸有三理,三者以爲利也。
註利,滑密也。
又州名。
韻會巴蜀地。晉西益州,梁改利州。
又姓。
韻會漢有利乾,爲中山相。
又韻補叶音棃。
古樂府雨雪霏霏雀勞利,長觜飽滿短觜饑。
“利”形意通解
略說: 甲骨文從「禾」從「刀」,字象以刀割禾之形,本義為割禾收成。詳解: 甲骨文象以「刀」割「禾」,象以刀割禾之形,本義為割禾收成。字或從「勿」。「勿」是「刎」的初文,字從「刀」從數點,有以為數點象穀實(林義光),有以為數點象禾稈飛屑(劉興隆)。以後又有從「刃」(可看成刀字加點的繁化),如《郭店楚簡.老子甲》簡28。秦文字以下「利」皆從「刀」。參見「勿」。
「利」的本義是割禾收成,有增益之義,後詞義擴展到凡順利之事都可稱為「利」。甲骨文中「利」字用為吉利,如《合集》31244:「利,無災」。又如《合集》36536:「其伐𣼳,利。」另甲骨文「利」又可用為人名或地名。
金文「利」可用作人名,如利簋:「易(賜)又(右)吏(史)利金。」指賜金給名叫利的右史。另上曾大子鼎上有「利錐」一詞,用以喻才思敏捷的人,此詞同見於《晉書.祖納傳》(孫敬明、何琳儀、黃錫全)。
傳世古書中「利」字有用作本義。《左傳.成公二年》:「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俞樾即以「利」為土地所出。
「利」由以刀割禾引申有利益、吉利之意,另又引申為鋒利的意思。《說文》:「利,銛也。从刀。和然後利,从和省。《易》曰:『利者,義之和也。』」按許慎以「銛」釋「利」,正表明「利」有鋒利一義。不過他提到「利」從「和」省,則沒有充分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