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文言文意思
“凌”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凌”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líng

“凌”字的古汉语解释

líng

1.名词 冰。刘鹗《老残游记》:“打大前儿,河里就淌,一块子有间把屋子大。”

2.动词 登;升。杜甫《望岳》:“会当绝顶,一览众山小。”

3.动词 乘;凌驾;超过;越过。杜甫《春日戏题恼郝使君兄》:“使君意气春宵。”《滕王阁序》:“睢园绿竹,气彭泽之樽。”《采草药》:“岭峤微草,冬不凋。”

4.动词 侵犯;欺凌;欺侮。《国殇》:“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

【凌波】⒈起伏的波浪。⒉形容女性步履轻盈。

【凌迟】⒈古代最残酷的一种死刑,分割犯人的肢体直至死亡,俗称“剐刑“。⒉衰败;败坏。⒊逐步的向下走。

【凌厉】勇往直前;气势猛烈。

【凌轹】欺压;侵犯。

“凌”国语辞典解释

líng

名词
1.積冰。《文選.張衡.思玄賦》「魚矜鱗而并凌兮,鳥登木而失條。」 唐.李善.注:「凌,冰也。」

2.姓。如唐代有凌準。

动词
1.登、升。唐.李白〈書情題蔡舍人雄〉詩: 「凌山採芳蓀,愧無橫草功。」

2.駕、乘。《文選.張衡.思玄賦》「凌驚雷之砊礚兮,弄狂電之淫裔。」 唐.李善.注:「凌,乘也。」 宋.蘇軾〈赤壁賦〉:「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3.踰越、超過。通「陵」《呂氏春秋.仲秋紀.論威》「雖有江河之險則凌之,雖有大山之塞則陷之。」 北齊.顏之推〈古意〉詩二首之一:「作賦凌屈原,讀書誇左史。」

4.逼近、壓倒。《文選.曹植.白馬篇》「長驅蹈匈奴,左顧凌鮮卑。」

5.欺侮、侵犯。《楚辭.屈原.九歌.國殤》「凌余陣兮躐余行,左驂殪兮右刃傷。」 漢.王逸.注:「凌,犯也。」 唐.柳宗元〈駁復仇議〉:「讎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驁而凌上也。」

líng

动词
1.乘。通「凌」《楚辭.屈原.九章.哀郢》「淩陽侯之汎濫兮,忽翱翔之焉薄。」 漢.王逸.注:「淩,乘也。」

2.跨越。通「凌」 。漢.蔡邕〈述行賦〉:「登長坂以淩高兮,陟蔥山之嶢陘。」

3.侵逼、欺侮。通「凌」《管子.權修》「上下淩節,而求百姓之尊主政令,不可得也。」 《史記.卷一二四.游俠傳.序》「豪暴侵淩孤弱,恣欲自快,游俠亦醜之。」

名词
姓。如三國時吳國有淩統。

“凌”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力膺切集韻韻會正韻離呈切,𠀤音陵。
廣韻
風俗通積冰曰
詩·豳風三之日納于隂。
周禮·天官·人註,冰室也。
前漢·高帝紀未央宮室。
師古曰:室,藏冰之室。
 又史記·秦始皇本紀陵水經地。
陵作,猶歷也。
 又前漢·揚雄傳虎豹之遽。
師古曰:,戰慄也。
 又集韻韻會𠀤里孕切,陵去聲。冰也。

“凌”形意通解

略說: 金文從「」從「」,「」、「」皆是聲符。本義是被人鑿出來的冰(王鳳陽)。後借來表示凌越、欺凌。

詳解: 金文從「」從「」,「」、「」皆是聲符,「」亦是意符,象冰粒之形。本義是被人鑿出來的冰(王鳳陽)。

  根據王鳳陽的研究,「」指水凝結而成的固體。「」是被人鑿出來的冰或鑿取後儲藏備用的積冰。二者義近而有別。《初學記》:「積冰為凌」。「積冰」即儲藏之冰。《詩.豳風.七月》:「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凌陰。」儲冰之處稱為「凌陰」。《漢書.成帝紀》:「永始元年春正月癸丑,太官凌室火。」「凌室」即冰窖。現代還把積冰稱「」,黃河上的「凌汛」即謂積冰形成冰垻導致的河水泛濫(即是指上游冰雪融化,而下游尚未解凍所形成的河水猛漲)。藏冰稱為「」,是因為所鑿之冰多為棱角分明的方形冰的緣故,因此,各種冰,尤其形狀呈方形、菱形以及各種塊狀的冰,多稱「」(王鳳陽)。

  《說文》:「𣎎(𠗲),仌出也。从仌,朕聲。《詩》曰:『納于𠗲陰。』凌,𠗲或从夌。」段玉裁:「仌出者,謂仌之出水文棱棱然。」「《豳》詩:『三之日納于凌陰』,《傳》曰:『凌陰,冰室也。』此以冰釋凌,以室釋陰。非謂𠗲爲仌室也。鄭注《周禮.凌人》徑云:『凌,冰室也。』似失之。

  「」後被借來表示欺凌、凌駕、跨越等義。

  金文用作姓氏,夌伯觶:「夌白(伯)乍(作)寶彝」,意謂夌伯鑄造了寶貴的青銅器。

  漢帛書借「」來表示「」,指冰,《馬王堆帛書.老子甲本》:「渙呵其若淩澤」,王弼本《老子》作「渙兮若冰之將釋」,意謂融和可親啊,像冰柱消融(陳鼓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