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文言文意思
“陵”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陵”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líng

“陵”字的古汉语解释

líng

1.名词 大土山。《柳毅传》:“龙以水为神,举一滴可包谷。”

2.名词 帝王的陵墓,泛指一般的坟墓。《促织》:“执图诣寺后,有古蔚起。”

3.动词 通“凌”。侵犯;欺侮。《荆轲刺秦王》:“而燕国见之耻除矣。”《<指南录>后序》:“贾家庄几为巡缴所迫死。”

“陵”国语辞典解释

líng

名词
1.大土山。例: 「丘陵」「山陵」《左傳.僖公三十二年》「殽有二陵焉。」 三國魏.曹植〈鰕䱇篇〉:「駕言登五嶽,然後小陵丘。」

2.帝王的墳墓。例: 「陵寢」「十三陵」 。唐.杜牧〈登樂遊原〉詩: 「看取漢家何事業,五陵無樹起秋風。」 《儒林外史》第三〇回:「中間坐一個看陵的太監,穿著蟒袍。」

3.姓。如明代有陵茂。

动词
1.登、升。《左傳.成公二年》「齊侯親鼓,士陵城。三日,取龍。」 北魏.溫子昇〈為西河王謝太尉表〉:「將短翮難以陵高,駑乘無由致遠。」

2.超越、踰越。例: 「陵駕」《禮記.學記》「不陵節而施之謂孫。」 《文選.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自以兵強國富,勢陵京城。」

3.欺侮、侵犯。通「凌」例: 「陵辱」《左傳.隱公三年》「且夫賤妨貴,少陵長,遠間親,新間舊。」 漢.王符《潛夫論.忠貴》「而乃欲任其私知,竊君威德,以陵下民。」

4.淬礪。《荀子.君道》「兵刃不待陵而勵。」 王先謙.集解:「陵謂厲兵刃也。」

“陵”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力膺切集韻韻會閭承切,𠀤音凌。
爾雅·釋地大阜曰
釋名,崇也,體崇高也。
書·堯典蕩蕩懷山襄
 又爾雅·釋丘後高丘。
丘。
 又東,地名。
書·禹貢過九江,至于東
 又玉篇冢也。
齊語爲之終。
以爲葬也。
 又玉篇犯也。
廣韻侮也,侵也。
易·賁象永貞之吉,終莫之也。
書·畢命以蕩德。
,邈也。
禮·學記節而施之謂孫。
,躐也。
 又荀子·宥坐篇百仞之山,任負車登焉,何則遲故也。
王肅曰:遲,陂阤也。
史記·平準書選舉遲。
前漢·成帝紀日以夷。
 又玉篇慄也。
 又馳也。
 又草名。
爾雅·釋草苕,苕。
一名時。
 又淬也。
荀子·君道篇兵刃不待而勁。
 又荀子·致仕篇凡節奏欲,而生民欲寬。
峻也。
 又州名。
唐書·地理志劒南道州仁壽郡。
 又姓。
正字通永樂中濼州同知茂,高郵人。
 又廣韻漢複姓六氏,吳季子之後有延氏,高士傳有於子仲,戰國策有安丑,呂氏春秋有鉛卓子,漢有高顯,秦高君之後,楚有公子,食采於鄧,後以爲氏。
 又叶力中切,音隆。
胡廣·侍中箴國有學校,侯有泮宮。各有攸敎,德用不
 又叶落胡切,音盧。
柳宗元·佩韋賦雲岳岳而專强兮,果黜志而乖圖。咸觸屛以拒訓兮,肆隕越而就
 又與鯪同。
楚辭·天問魚何所。一作鯪。
 又與凌通。
史記·秦始皇紀水經地。
正義曰:作凌,歷也。
玉篇或作𠡭。
𥡆天子傳作䧙。

“陵”形意通解

略說: 金文從「」從「」從「」,「」是聲符,「」象土山高峭,本義是山丘。詳解: 金文從「」從「」從「」,「」是聲符,「」象土山高峭,本義是山丘。金文或加從兩點,兩點隸定作「」,「」是「」或「」的初文,作為「」的聲符。楚系文字從「」為聲符。  金文用作地名,三年𤼈壺:「王才(在)句陵」。又用作人名。  戰國竹簡表示山丘,《上博竹書二.容成氏》簡18:「禹乃因山陵坪(平)隰之可封邑者而緐(繁)實之。」又用作地名,《包山楚簡》簡115:「大司馬卲昜(陽)敗晉帀(師)於襄陵之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