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文言文意思
“阻”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阻(简繁同形)
拼音:zǔ
“阻”字的古汉语解释
zǔ
1.名词 险要的地方。《子鱼论战》:“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隆中对》:“若跨荆、益,保其险阻。”
2.形容词 艰险;险阻。《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3.动词 阻断;阻截。《三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子鱼论战》:“阻而鼓之,不亦可乎?”
4.动词 恃;倚仗。《左传·隐公四年》:“夫州吁阻兵而安忍。”
5.动词 疑惑。《左传·闵公二年》:“狂夫阻之。”
6.形容词 艰难。《尚书·舜典》:“黎民阻饥。”
【阻深】阻隔至深。
【阻修】阻隔遥远。
“阻”国语辞典解释
zǔ
名词1.險要的地方。《說文解字.阜部》:「阻,險也。」 例: 「天阻」 、「險阻」 。《文選.班固.西都賦》:「左據函谷、二崤之阻,表以太華、終南之山。」
2.障礙。例: 「路阻」 、「通行無阻」 。
动词
1.妨礙、隔斷。例: 「阻隔」 、「阻礙」 。唐.杜甫〈遣興〉詩五首之五:「煙塵阻長河,樹羽成皋間。」
2.攔、擋。例: 「攔阻」 、「遏阻」 。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二下.楚遊日記》:「風與水交逼,而火復為阻,遂捨之出。」
3.推辭、拒絕。例: 「推三阻四」 。《詩經.邶風.谷風》:「既阻我德,賈用不售。」
4.依恃、依仗。《左傳.隱公四年》:「夫州吁阻兵而安忍。」 《文選.潘岳.馬汧督誄》:「蠢蠢犬羊,阻眾陵寡。」
5.懷疑、疑惑。《左傳.閔公二年》:「是服也,狂夫阻之。」 三國魏.嵇康〈與呂長悌絕交書〉:「足下陰自阻疑,密表繫都。」
形容词
艱險難行。《文選.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 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八上.滇遊日記八》:「以壁削路阻,不得達。」
“阻”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側呂切集韻韻會正韻壯所切,𠀤音俎。說文險也。
廣韻隔也。
易·繫辭德行恆𥳑以知阻。
詩·秦風遡洄從之,道阻且長。
又商頌罙入其阻。
周禮·夏官·司險周知其山林川澤之阻。
釋名山巇曰險,水隔曰阻。若泛言則山水通用。
集韻同岨。
又釋名水出其後曰阻丘,此以水爲險也。
又爾雅·釋詁阻,艱,難也。
書·舜典黎民阻饑。
又止也。
讀書通通作沮。
詩·小雅亂庶遄沮。
禮·儒行沮之以兵。
正字通𠀤與阻同。
又左傳·隱四年州吁阻兵而安忍。
註阻,恃也。
史記·秦本紀阻法度之威,以督責於下。
又玉篇疑也。
又廣韻憂也。
又與淹通。
史記·魯世家勤勞阻疾。
註徐廣曰:阻作淹。
又廣韻集韻𠀤莊助切,音詛。
廣韻馬阻蹄。
集韻行不正也。本作跙。亦作𨆄。
“阻”形意通解
略說: 從「𨸏」,「且」聲。本義是高低不平、險要之地。詳解: 從「𨸏」,「且」聲。本義是高低不平、險要之地。《說文》:「阻,險也。从𨸏,且聲。」如《詩.商頌.殷武》:「冞入其阻,裒荊之旅。」孔穎達疏:「往伐荊楚之國,深入其險阻之內。」《孫子.軍爭》:「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曹操注:「坑塹者為險,一高一下者為阻。」又形容道路難走、難以通過。如《詩.秦風.蒹葭》:「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阻」後泛指障礙、阻隔。如《周禮.夏官.司險》:「司險掌九州之圖,以周知其山林川澤之阻,而達其道路。」鄭玄注:「達道路者,山林之阻則開鑿之,川澤之阻則橋梁之。」又如《孟子.滕文公下》:「險阻既遠,鳥獸之害人者消,然後人得平土而居之。」
「阻」表示阻擋、阻止。如《說苑.權謀》:「湯欲伐桀,伊尹曰:『請阻乏貢職,以觀其動。』」「阻乏貢職」意思是阻止和減少貢品。《新唐書.陳子昂傳》:「夫戎有鳥獸心,親之則順,疑之則亂,今阻其善意,則十姓內無國家親信之恩,外有回紇報讎之患。」
「阻」表示倚仗。如《史記.項羽本紀》:「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文選.陸士衡〈五等論〉》:「是以諸侯阻其國家之富,憑其士民之力。」李善注:「阻,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