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崒”文言文意思
“崒”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崒(简繁同形)
拼音:zú/cuì
“崒”字的古汉语解释
zú
形容词 高耸而险峻。柳宗元《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是山崒然起于莽苍之中。”
“崒”国语辞典解释
zú
形容词山勢高峻。《文選.鮑照.蕪城詩》:「崒若斷岸,矗似長雲。」 唐.李善.注:「崒,高峻也。」 唐.韓愈〈伯夷頌〉:「昭乎日月不足為明,崒乎泰山不足為高。」
“崒”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慈卹切集韻韻會正韻昨律切,𠀤音誶。說文危高也。从山卒聲。
爾雅·釋山崒者,𠪪㕒。
疏謂山巔之末,其峯巉巖也。
詩·小雅山冢崒崩。
傳崒,崔嵬也。
鮑昭·蕪城賦崒若斷岸。
又唐韻醉綏切集韻類篇遵綏切,𠀤音崔。義同。
又廣韻集韻韻會𠀤昨沒切,音捽。崒屼,山貌。
韻會山危峻貌。
張衡·西京賦嶐崛崔崒。或作崪。
又集韻亦作卒。
詩·小雅漸漸之石,維其卒矣。
朱傳卒,崔嵬也。謂山巔之末也。
又正字通七醉切,音萃。
司馬相如·子虛賦珍怪鳥獸,萬端鱗崒。叶上類。
註言比次如魚鱗,崇積如高山,借二義擬其衆盛也。一說本作萃,鱗萃猶鱗集,賦之萃爲崒,猶詩之崒爲卒,其譌同也。
正字通崒兼平、去、入三聲。字彙闕平聲,非。𠪪㕒,厜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