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菹”文言文意思
“菹”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菹”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

“菹”字的古汉语解释

1.名词 酸菜;醃菜。王充《论衡·福虚》:“楚惠王食寒而得蛭。”

2.名词 肉酱。《礼记·少仪》:“糜鹿为。”

【又】古代一种酷刑,把人剁成肉酱。《韩非子·存韩》:“臣斯愿得见,前进道愚计,退就戮。”

3.名词 多水草的沼泽地带。《孟子·滕文公下》:“驱蛇龙而放之。”

4.名词 枯草。《管子·轻重甲》:“请君伐薪。”

“菹”国语辞典解释

名词
1.水草叢生的沼澤。《孟子.滕文公下》「禹掘地而注之海,驅蛇龍而放之菹。」 漢.趙岐.注:「菹,澤生草也。」

2.醃菜、鹹菜。《詩經.小雅.信南山》「疆埸有瓜,是剝是菹。」 宋.陸游〈雪夜〉詩: 「菜乞鄰家作菹美,酒賒近市帶醅渾。」

3.肉醬。《禮記.少儀》「麋鹿為菹。」

动词
剁成肉醬。《漢書.卷二三.刑法志》「梟其首,菹其骨肉於市。」

“菹”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側魚切,音䶥。
說文酢菜也。
釋名,阻也。生釀之,遂使阻于寒溫之閒,不得爛也。
詩·小雅疆埸有瓜,是剝是
禮·祭統水草之
芹茆之屬。
侯鯖錄細切曰齏,全物曰,今中國皆言齏,江南皆言
 又集韻子邪切,音嗟。澤生草曰
孟子驅蛇龍而放之
 又地名。
穆天子傳南征至于。#考證:〔詩·小雅疆場有瓜〕 謹照原文疆場改疆埸。

“菹”形意通解

」亦作「𦼬」、「𧂚」,即腌菜。《說文》:「菹,酢菜也。从艸沮聲。𦼬,或从皿。𧂚,或从缶。」王荺:「酢,今作醋,古呼酸為醋,酢菜猶今之酸菜,非以醋和之。」「」後又表示肉醬,《說文解字注》:「[齊]菹皆本菜稱,用為肉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