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文言文意思
“薛”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薛(简繁同形)
拼音:xuē
“薛”字的古汉语解释
xuē
1.名词 一种草。司马相如《子虚赋》:“薛莎青薠。”
2.名词 周代诸侯国,在今山东滕县东南。
“薛”国语辞典解释
xuē
名词1.國名。故址約在今大陸地區山東省滕縣東南。
2.姓。如唐代有薛仁貴。
“薛”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正韻𠀤私列切,音洩。玉篇莎也。
司馬相如·子虛賦薛莎靑薠。
註薛,藾蒿也。
又國名。
濳夫論夏之興,有仕奚爲夏車正,以封於薛。
春秋·隱十一年滕侯、薛侯來朝。
又姓。
通志·氏族略薛氏有三:奚仲之後,以國爲氏。
又叱干氏攺爲薛,又有遼西薛氏。
“薛”形意通解
略說: 甲骨文從「䇂」從「月」,「月」也是聲符。「䇂」象鐮刀一類工具,疑會於月下持鐮刀幹活之意。詳解: 甲骨文從「䇂」從「月」,「月」也是聲符。「䇂」象鐮刀一類工具,疑會於月下持鐮刀幹活之意。金文有兩種字形,早期金文從「䇂」從「月」,後期金文從「艸」從「辥」,與小篆構形相同。
甲骨文讀作「孽」,表示災害。金文用作國名,在今山東滕縣南四十里。
《說文》:「薛,艸也。从艸辥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