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蓑”文言文意思
“蓑”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蓑”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suō

“蓑”字的古汉语解释

suō

1.名词 蓑衣。《诗经·小雅·无羊》:“尔牧来思,何何笠。”

2.动词 用草覆盖。《公羊传·定公元年》:“仲几之罪何?不城也。”

sāi

见“蓑蓑”。

【蓑蓑】sāisāi下垂貌。张衡《南都赋》:“布绿叶之萋萋,敷华蕊之。”

“蓑”国语辞典解释

suō

名词
用草或棕櫚葉做成的雨具。《詩經.小雅.無羊》「爾牧來思,何蓑何笠。」 漢.毛亨.傳:「蓑,所以備雨。」 唐.柳宗元〈江雪〉詩: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动词
以草覆蓋。《公羊傳.定公元年》「三月,晉人執宋仲幾于京師。仲幾之罪何?不蓑城也。」 漢.何休.注:「若今以草衣城是也。」

suō

名词
用草或棕櫚葉做成的雨衣。同「蓑」《清史稿.卷八三.禮志二》「黛耜青箱,畚鎛簑笠,咸寓知民疾苦至意。」

“蓑”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蘇和切,音莎。
玉篇草衣也。
詩·小雅何笠。
所以備雨。
 又韻會覆也。
公羊傳·定元年仲幾之罪,何不城也。
不以苫城也。
 又唐韻古音初危切,音摧。
郭璞·山海經註,辟雨之衣也,音催。
 又集韻蘇回切,音毸。華蘂下垂貌。
張衡·南都賦敷華蘂之
 又蘇煎切,音暹。
郭璞·山海經贊江疑所居,風雲是潛。獸有獓𤝱,毛如披

“蓑”形意通解

略說: 用草或竹編成的雨具。

詳解:」的本字是「」,原指用草或棕毛編成的防雨用的斗篷及笠帽。

  《玉篇》:「草衣也」;《詩·小雅·无羊》:「何蓑何笠」;《儀禮·既夕禮》:「橐車載蓑笠」。

  後因「」字被借作衰弱的「」,且久假不歸,為避免歧義,後人乃加注「」或「」而成「」字或「」字。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