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文言文意思
“茹”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茹(简繁同形)
拼音:rú
“茹”字的古汉语解释
rú
1.动词 吃。《文选序》:“茹毛饮血之世。”
【引】含。范成大《相州》:“茹痛含辛说乱华。”
2.名词 蔬菜的总称。枚乘《七发》:“白露之茹。”
3.形容词 柔软。《韩非子·亡征》:“柔茹而寡断。”
4.动词 度量;估计。《诗经·小雅·六月》:“猃狁匪茹。”
【又】猜测;猜想。《诗经·邶风·柏舟》:“我心匪鉴,不可以茹。”
5.形容词 腐臭。《吕氏春秋·功名》:“以茹鱼去蝇,蝇愈至,不可禁。”
“茹”国语辞典解释
rú
动词1.吃、咀嚼、吞嚥。《孟子.盡心下》:「舜之飯糗茹草也,若將終身焉。」 《禮記.禮運》:「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
2.受、含。例: 「含辛茹苦」 。《詩經.大雅.烝民》:「柔亦不茹,剛亦不吐。」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文章》:「銜酷茹恨,徹於心髓。」
3.揣測、度量。《詩經.邶風.柏舟》:「我心匪鑒,不可以茹。」
形容词
1.柔軟、軟弱。《楚辭.屈原.離騷》:「攬茹蕙以掩涕兮,霑余襟之浪浪。」 《韓非子.亡徵》:「緩心而無成,柔茹而寡斷,好惡無決,而無所定立者,可亡也。」
2.腐敗、臭敗的。《呂氏春秋.仲春紀.功名》:「以茹魚去蠅,蠅愈至。」
名词
1.蔬菜的總稱。《文選.枚乘.七發》:「秋黃之蘇,白露之茹。」 《後漢書.卷六六.陳蕃傳》:「又青、徐炎旱,五穀損傷,民物流遷,茹菽不足。」
2.姓。如清代有茹棻。
rù
(一)之又音。“茹”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人諸切,音如。集韻韻會𠀤忍與切,音汝。
正韻而遇切,音孺。
易·泰卦拔茅連茹。
王註根相牽引貌。
程傳根之相連者。
又受也。
詩·大雅柔亦不茹。
又食也。
禮·禮運茹毛飮血。
孟子飯糗茹草。
莊子·人閒世不飮酒不茹葷者數月矣。
又食菜曰茹。
前漢·董仲舒傳公儀子相魯,食于舍而茹葵。
主莽傳不茹園葵。
又啜也。
爾雅·釋詁啜,茹也。
又貪也,恣也。
揚子·方言吳、越之閒凡貪飮食者謂之茹。
郭註今俗呼能粗食者爲茹。
又說文茹,飯牛也。
廣韻飯馬也。
又度也。
詩·邶風不可以茹。
小雅玁狁匪茹。
周頌來咨來茹。
又柔也。
屈原·離騷攬茹蕙以掩涕兮。
註茹,柔堧也。
又臭敗也。
呂氏春秋以茹魚驅蠅,蠅愈至而不能禁。
又左思·魏都賦神蘂形茹。
註物自死曰茹。
又菜茹。
前漢·食貨志菜茹有畦。
晉書·地理志環廬種桑、柘、菜茹。
又草名。
詩·鄭風茹藘在阪。
傳茅蒐也。
爾雅·釋草茹,藘。
註今蒨草也。
又水名。
水經注澧水,又東茹水注之。
又地名。
前漢·地理志上谷郡茹縣。
又陂名。
魏志·劉馥傳馥爲揚州刺史,治芍陂及茹陂,以漑稻田。
又姓。
晉書·五行志茹千秋爲驃騎咨議。
通志·氏族略·茹氏註蠕蠕入中國爲茹氏。◎按茹字有平、上、去三聲,皆于字義無係,如易之連茹,王肅音如。易韻讀孺,詩之匪茹、來茹,箋音汝,徐音如。前漢·董仲舒傳茹字音汝,王莽傳茹字又音如。唯茹藘茹字,詩箋及爾雅疏皆音如。茹毛、茹草、茹葷,茹字皆音人庶切,餘音或平或仄,不可泥也。正字通以連茹、不茹、茹毛義列于如音,以來茹、形茹等茹列于孺音,非是。考證:〔揚子·方言郭註凡俗呼能粗食者爲茹。〕 謹照原文凡改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