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芟”文言文意思
“芟”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芟”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shān

“芟”字的古汉语解释

shān

1.动词 除草;割草。贾思勰《齐民要术·耕田》:“艾之草,干即放火。”

2.动词 除去;消除。《赤壁之战》:“今操夷大难,略已平矣。”

【芟夷】割除;削除。

【芟刈】残害。

“芟”国语辞典解释

shān

动词
1.除草。《說文解字.艸部》「芟,刈草也。」 《詩經.周頌.載芟》「載芟載柞,其耕澤澤。」 漢.毛亨.傳:「除草曰芟,除木曰柞。」

2.削除。通「刪」《三國志.卷一三.魏書.王朗傳》「賴先王芟除寇賊。」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鎔裁》「芟繁剪穢,弛於負擔。」

名词
大鐮刀。《國語.齊語》「耒、耜、耞、芟。」 三國吳.韋昭.注:「芟,大鐮,所以芟草也。」 唐.柳宗元〈宥蝮蛇文〉:「彼樵豎持芟,農夫執耒,不幸而遇,將除其害。」

“芟”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所銜切集韻韻會師銜切,𠀤音衫。
說文刈草也。
詩·周頌載柞。
周禮·地官·稻人凡稼澤,夏以水殄草而夷之。
 又齊語耒耜枷
,大鐮,所以草也。
或作蔪。
 又類篇尹捶切。與芛通。草之華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