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菑”文言文意思
“菑”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菑”字

拼音:zāi

“菑”字的古汉语解释

1.动词 开荒。《尚书·大浩》:“厥父,厥子乃弗肯播。”

2.名词 初耕一年的地土。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宿秉停。”

1.动词 通“倳”。树立;插入《周礼·考工记·轮人》:“察其蚤不龋,刚轮虽敝不匡。”

2.名词 直立而枯死的树木。《荀子·非相》:“周公之状,身如断。”

zāi

名词 通“灾”。祸害;灾害《诗经·大雅·生民》:“无无害。”

“菑”国语辞典解释

名词
1.初開墾一年的田地。《爾雅.釋地》「田一歲曰菑。」 《淮南子.泰族》「后稷墾草發菑,糞土樹穀,使五種各得其宜。」

2.泛指田。唐.王維〈積雨輞川莊作〉詩: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

3.姓。如漢代有菑壯。

动词
割草開墾。《書經.大誥》「厥父菑,厥子乃弗肯播,矧肯穫。」

zāi

名词
災禍、禍害。通「災」《詩經.大雅.生民》「大拆不副,無菑無害。」 《史記.卷三九.晉世家》「天菑流行,國家代有,救菑恤鄰,國之道也。」

“菑”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側持切,音緇。
說文不耕田也。
徐曰从艸从𡿧从田。𡿧,川壅也,田不耕則艸壅塞之。
爾雅·釋地田一歲曰葘。
今江東呼初耕地反草爲葘。
詩·小雅于此葘畝。
葘者,災也,始災殺其草木也。
易·无妄不葘畬。
不敢首發新田,惟治其葘熟之地。
 又水名。
山海經常蒸之山,葘水出焉。
 又地名。
史記·孝景帝紀註葘川縣,故劇城。
 又姓。
通志·氏族略孔融集有葘莊,靑州人。
 又正韻將來切,同災。
詩·大雅無葘無害。
 又韻會側吏切,音厠。木立死曰葘。
詩·大雅其葘其翳。
 又周禮·冬官·輪人註察其蚤不齵則輪,雖敝不匡。鄭註輻入轂中者謂建輻也。泰山平原所樹立物爲葘。聲如胾。博立梟棊亦爲
前漢·武帝紀瓠子歌隤林竹兮揵石葘。
師古註石葘,謂𦥛石立之也。
 又資四切,音恣。剖也,裂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居幹之道,葘栗不迤。
 又與椔通。
荀子·非相篇身如斷葘。、緇、椔諸字从𡿧作。考證:〔周禮·冬官·輪人註葘謂輻入轂中者。鄭註謂建輻也。
 又泰山平原所樹立物爲葘。周禮·冬官考工記註博立梟棊於中央亦爲葘。〕 謹照原文自註至於中央四十字,改察其蚤不齵則輪,雖敝不匡。鄭註輻入轂中者謂建輻也。泰山平原所樹立物爲葘。聲如胾。博立梟棊亦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