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缁”国语辞典解释
zī
名词1.黑色。漢.王充《論衡.程材》:「白紗入緇,不染自黑。」 宋.陸游〈自小雲頂上雲頂寺〉詩: 「素衣雖成緇,不為京洛塵。」
2.僧衣。《儒林外史》第八回:「自此更改姓名,削髮披緇去了。」
3.僧侶。唐.裴休〈唐故左街僧錄內供奉三教談論引駕大德安國寺上座賜紫方袍大達法師元秘塔碑銘〉:「詔和尚率緇屬迎真骨於靈山。」
动词
染黑。《論語.陽貨》:「不曰白乎,涅而不緇。」 漢.崔瑗〈座右銘〉:「在涅貴不緇,曖曖內含光。」
形容词
黑色的。《詩經.鄭風.緇衣》:「緇衣之宜兮,敝,予又改為兮。」
“缁”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側持切集韻莊持切,𠀤音菑。說文帛黑色。
博雅緇謂之皁。
釋名緇,滓也。泥緇黑色者曰滓,此色然也。
詩·鄭風緇衣之宜兮。
傳緇,黑色。
周禮·冬官考工記·鍾氏七入爲緇。
註緅又復再染以黑,乃成緇矣。
又正韻旨而切,音枝。義同。
又集韻側几切,音𣐈。
韻會壯仕切,音滓。
前漢·班固敘傳涅而不緇。
註師古曰:合韻音上聲。
又集韻側吏切,音胾義同。
“缁”形意通解
略說: 黑色的布帛。詳解: 「緇」本指黑色的布帛、禮服。《說文》:「緇,帛黑色。从糸甾聲。」《詩.緇衣》:「緇衣之宜兮」毛亨傳:「緇,黑色。卿士聽朝之正服也。」又表示黑色。《論語‧陽貨》:「不曰白乎,涅而不緇」。《釋名.釋采帛》:「緇,滓也,泥之黑者曰滓,此色然也。」
甲骨、金文未見「緇」字,戰國楚簡從糸從才作「䊷」。前人注疏《十三經》多次提及「緇」古從「糸」從「才」,以「才」為聲。《詩.丰》鄭玄箋:「䊷衣纁袡」陸德明《經典釋文》:「䊷又作緇」。《禮記.檀弓》:「䊷衣」《經典釋文》:「䊷本又作緇」。《儀禮.士冠禮》:「主人玄冠,朝服,緇帶」,賈公彥疏:「古緇、䊷二字並行。若據布為色者,則為緇字。若據帛為色者,則為䊷字。」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有〈䊷衣〉一篇,內容與郭店楚簡〈茲衣〉篇、傳世本《禮記.緇衣》內容大體相合。這進一步證明「䊷」是「緇」的古字,上古「緇」、「才」、「茲」韻母相同(之部),聲母亦近,故可通用。參見「茲」。
《馬王堆.五十二病方》「緇」字從「糸」從「𠙹」從「田」,從「𠙹」從「田」為「甾」字後期隸變之形。《說文》小篆「緇」從糸從𡿧從田,從簡帛文字觀之,當從糸從甾,可見從「甾」之字每與從𡿧從田之字相混,參見「甾」、「菑」。
由於僧服多黑色,「緇」字後往往用以喻指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