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苕”文言文意思
“苕”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苕”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tiáo/sháo

“苕”字的古汉语解释

tiáo

1.名词 一种草。即紫葳,也叫凌霄花。《诗经·陈风·防有鹊巢》:“邛有旨。”

2.名词 芦苇的花重穗。《荀子·劝学》:“系之苇,风至折。”

【苕苕】通“迢迢”,遥远的样子。通“岧岧”,高的样子。

“苕”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徒聊切集韻正韻田聊切,𠀤音迢。
詩·陳風邛有旨苕。
苕苕,饒也。幽州人謂之翹,夏生,莖如勞豆而細,葉似蒺藜而靑,其莖綠色,可生食,如小豆藿。
 又詩·小雅苕之華芸其黃矣。
陵苕,一名䑕尾,生下濕水中,七八月中花紫,似今紫草花,可染皁,煑以沐髮卽黑。
 又爾雅·釋草連,異翹。
一名連苕。
 又水名。
山海經龍首之山,苕水出焉。
 又苕苕,高貌。
水經注虎牢臨河,苕苕孤上。
張衡·西京賦壯亭亭以苕苕。
 又詩·苕之華,徐邈讀作時饒切,同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