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眺”国语辞典解释
tiào
动词1.眼睛邪視。《說文解字.目部》:「眺,目不正也。」 《文選.潘岳.射雉賦》:「亦有目不步體,邪眺旁剔。」
2.遠望。例: 「眺望」 、「登高遠眺」 。唐.杜甫〈喜晴〉詩: 「出郭眺四郊,肅肅春增華。」
tiào
动词1.古代諸侯每三年舉行聘問相見的禮節。《說文解字.見部》:「覜,諸侯三年大相聘曰覜。」 《左傳.昭公五年》:「朝聘有珪,享覜有璋。」
2.遠望。通「眺」 。《後漢書.卷五九.張衡傳》:「流目覜夫衡阿兮,睹有黎之圮墳。」 《文選.左思.魏都賦》:「抗旗亭之嶢薛,侈所覜之博大。」
“眺”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他弔切,音糶。說文目不正也。
潘岳·射雉賦邪眺旁剔。
註視瞻不正,常驚惕也。
又玉篇眺望也。
類篇遠視也。
禮·月令可以遠眺望。
又臺名。
三輔黃圖影蛾池,一曰眺蟾臺。
又集韻正韻土了切韻會吐了切,𠀤糶上聲。義同。
或作覜。
“眺”形意通解
略說: 從「目」,「兆」聲。《說文》以為本義是目不正,常用義是遠眺、遠望。詳解: 從「目」,「兆」聲。《說文》以為本義是目不正,即斜視。《說文》:「眺,目不正也。从目,兆聲。」如《文選.潘安仁〈射雉賦〉》:「亦有目不步體,邪眺旁剔。」李善注引徐爰曰:「邪眺旁剔,視曕不正,常驚愓也。」
「眺」的常用義是遠眺、遠望。《玉篇.目部》:「眺,眺望也。」如《禮記.月令》:「是月也,毋用火南方,可以居高明,可以遠眺望,可以升山陵,可以處臺榭。」《孔子家語.辯樂》:「孔子有所繆然思焉,有所睪然高望而遠眺。
「眺」也泛指看、視。如《文選.張平子〈南都賦〉》:「微眺流睇,蛾眉連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