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国语辞典解释
zhān
动词1.向上或向前看。《詩經.邶風.雄雉》:「瞻彼日月,悠悠我思。」 《楚辭.屈原.離騷》:「瞻前而顧後兮,相觀民之計極。」
2.仰望。例: 「瞻仰」 。《詩經.大雅.桑柔》:「維此惠君,民人所瞻。」
“瞻”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職廉切集韻韻會正韻之廉切,𠀤音詹。說文臨視也。
韻會仰視曰瞻。
詩·邶風瞻彼日月。
禮·曲禮視瞻無回。
又官名。
魏書·官氏志有瞻人郞。
又國名。
唐書·南蠻傳瞻博,或曰瞻婆,北距兢伽河。
又山水名。
山海經有瞻諸山。
又瞻水,出婁涿山,東流注於洛。
又姓。
正字通元有瞻思,通經學。
又通作詹。
史記·周本紀顧詹有河。
又集韻章豔切,詹去聲。視也。
又叶側姜切,音章。
詩·大雅維此惠君,民入所瞻。秉心宣猶,考愼其相。相平聲。
又叶側銜切,斬平聲。
詩·小雅節彼南山,維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瞻。考證:〔詩·衞風瞻彼日月。〕 謹照原文衞風改邶風。
“瞻”形意通解
略說: 戰國秦印與小篆構形相同,從「目」,「詹」聲。戰國楚系文字從「見」。「目」和「見」是義近形符。《說文》以為本義是臨視。古書中多以「瞻」表示往前或往上看。詳解: 戰國秦印與小篆構形相同,從「目」,「詹」聲。戰國楚系文字從「見」。「目」和「見」是義近形符。《說文》以為本義是臨視。《說文》:「瞻,臨視也。从目,詹聲。」段玉裁注:「《釋詁》、《毛傳》皆曰:『瞻,視也。』許別之云臨視。今人謂仰視曰瞻,此古今義不同也。」古書中多以「瞻」表示往前或往上看,例如如《詩.邶風.雄雉》:「瞻彼日月,悠悠我思。」《論語.子罕》:「瞻之在前,忽焉在後。」
「瞻」引申表示觀察。《爾雅.釋詁下》:「瞻,視也。」郭璞注:「謂察視也。」如《禮記.月令》:「瞻肥瘠,察物色。」《文選.何平叔〈景福殿賦〉》:「瞻貴賤之所在,悟政刑之夷陂。」
「瞻」又表示敬視、尊仰。如《郭店簡.緇衣》簡16:「《寺(詩)》員(云):『虩=(赫赫)帀(師)尹,民具尔瞻。」今本《詩.小雅.節南山》作「赫赫師尹,民具爾瞻。」又如《漢書.何武王嘉師丹傳》:「京師識者咸以為宜復丹邑爵,使奉朝請,四方所瞻卬也。」
热门专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

七年级至九年级部编版语文古诗词

部编版高中语文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