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祧”文言文意思
“祧”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祧”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tiāo

“祧”字的古汉语解释

tiāo

1.名词 远祖的庙。《礼记·祭法》:“远庙为。”

【又】泛指宗庙。沈约《立太子诏》:“守器承。”

2.把隔了几代远的祖宗的神主迁入远祖的庙。《周礼·春官·守祧》:“掌守先王公之庙。”

“祧”国语辞典解释

tiāo

名词
1.祖廟。《左傳.襄公二十三年》「紇不佞,失守宗祧,敢告不弔。」

2.古代遠祖神位所遷往的宗廟稱為「祧」《周禮.春官.守祧》「守祧掌守先王先公之廟祧。」 漢.鄭玄.注:「遷主所藏曰祧。」

3.繼承上代的人。例: 「承祧」「守祧」

动词
1.遷廟。《新唐書.卷一三.禮樂志》「已祧之主,不得復入太廟。」 《宋史.卷一二三.禮志二十六》「僖祖及文懿皇后神主既祧,準禮不諱,忌日亦請依唐睿宗祧遷故事廢之。」

2.承繼。《聊齋志異.卷二.俠女》「且身已向暮,旦夕犯霧露,深以祧續為憂耳。」 《老殘遊記二編》第六回:「不怕等二老歸天後再還宗,或是兼祧兩姓俱可。」

“祧”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吐彫切集韻韻會正韻他彫切,𠀤音挑。
說文遷廟也。
禮·祭法遠廟爲,去爲壇。
之言超也,超上去意也。
周禮·春官,掌守先王先公之廟
遷主所藏曰
左傳·襄九年以先君之處之。
諸侯以始祖之廟爲
集韻通作庣。

“祧”形意通解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