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祧”国语辞典解释
tiāo
名词1.祖廟。《左傳.襄公二十三年》:「紇不佞,失守宗祧,敢告不弔。」
2.古代遠祖神位所遷往的宗廟稱為「祧」 。《周禮.春官.守祧》:「守祧掌守先王先公之廟祧。」 漢.鄭玄.注:「遷主所藏曰祧。」
3.繼承上代的人。例: 「承祧」 、「守祧」 。
动词
1.遷廟。《新唐書.卷一三.禮樂志》:「已祧之主,不得復入太廟。」 《宋史.卷一二三.禮志二十六》:「僖祖及文懿皇后神主既祧,準禮不諱,忌日亦請依唐睿宗祧遷故事廢之。」
2.承繼。《聊齋志異.卷二.俠女》:「且身已向暮,旦夕犯霧露,深以祧續為憂耳。」 《老殘遊記二編》第六回:「不怕等二老歸天後再還宗,或是兼祧兩姓俱可。」
“祧”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吐彫切集韻韻會正韻他彫切,𠀤音挑。說文遷廟也。
禮·祭法遠廟爲祧,去祧爲壇。
註祧之言超也,超上去意也。
周禮·春官守祧,掌守先王先公之廟祧。
註遷主所藏曰祧。
左傳·襄九年以先君之祧處之。
註諸侯以始祖之廟爲祧。
集韻通作庣。
“祧”形意通解
參見「庣」。热门专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

七年级至九年级部编版语文古诗词

部编版高中语文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