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文言文意思
“祸”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祸”字

繁体: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huò

“祸”字的古汉语解释

huò

1.名词 灾难;灾祸。《老子》:“兮福所倚。”

2.动词 危害;降祸。《左传·昭公元年》:“子木有人之心。”>

“祸”国语辞典解释

huò

名词
1.災害、災難。與「福」 相對。例: 「車禍」「飛來橫禍」「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 《醒世恆言.卷一.兩縣令競義婚孤女》「誰知命裡官星不現,飛禍相侵。」

2.罪。《荀子.成相》「罪禍有律,莫得輕重威不分。」 唐.楊倞.注:「禍,亦罪也。」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上不聽諫,今事急,欲歸禍於吾宗。」

动词
1.為害、加害。例: 「禍國殃民」《呂氏春秋.慎行論.慎行》「吾幾禍令尹。」 《太平廣記.卷四二一.任頊》「有一道士自西來者,此所謂禍我者也。」

2.受難、受害。《晏子春秋.外篇.重而異者》「是以鬼神不饗,其國以禍。」 《後漢書.卷一一.劉盆子傳》「劉恭見赤眉眾亂,知其必敗,自恐兄弟俱禍。」

“祸”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正韻胡果切集韻戸果切韻會合果切,𠀤和上聲。
說文害也,神不福也。
釋名毀也,言毀滅也。
增韻殃也,災也。
詩·小雅二人從行,誰爲此禍。
禮·表記君子愼以避禍。
 又作旤。
前漢·五行志六畜謂之旤,言其著也。
 又作祻。
晉書·文帝紀𥚽同發機。
 又叶後五切,戸上聲。
馮衍·顯志賦昔三后之純粹兮,每季世而窮禍。弔夏桀於南巢兮,哭殷紂於牧野。野,音豎。
 又叶紙韻,虎委切。
荀子·成相篇世之禍,惡賢士,子胥見殺百里徙。
 又叶支韻,許規切。
荀子·成相篇論臣過,反其施,尊主安國尚賢義,距諫飾非,愚而上同,國必禍。義叶宜。

“祸”形意通解

略說: 金文從「」,「」聲。本義是災害、禍殃。

詳解: 金文從「」,「」聲。本義是災害、禍殃。《說文》:「禍,害也。神不福也。从示,咼聲。」古人以為天神不施予保佑、福蔭,便會有災害。戴家祥認為「」字從「」表示禍害是來自神的懲罰。

  金文用作本義,中山王方壺:「隹(唯)逆生禍,隹(唯)順生福。」表示違逆便會引致禍害,順應會帶來福祉。

  戰國竹簡假借「」為「」,《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簡5:「正行脩身,過(禍)去福存。

  漢帛書亦用作本義,《馬王堆帛書.老子甲本》第19行:「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憯於欲得。《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第43行:「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字異體從「」,見於《上博竹書五.三德》簡14。此外又有從「」從「」之異體,見於《馬王堆帛書.老子甲本》第72行。《玉篇》:「𣄸,神不福也。今作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