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国语辞典解释
zhuó
形容词1.愚笨、不靈活。例: 「笨拙」 、「手拙」 、「弄巧成拙」 。
2.謙稱自己的。例: 「拙見」 、「拙作」 、「拙計」 。
3.古樸的、未加修飾的。例: 「古拙」 、「樸拙」 。
“拙”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職悅切。集韻韻會正韻朱劣切,𠀤音梲。讀若專入聲。
說文不巧也。
書·周官作僞心勞日拙。
老子·道德經大巧若拙。
戰國策敎人而不能,則謂之拙。
又釋名屈也。使物否屈,不爲用也。
史記·范睢傳楚之鐵劒利,而倡優拙。
“拙”形意通解
略說: 從「手」,「出」聲。本義是愚鈍、笨拙,與「巧」相對。詳解: 從「手」,「出」聲。本義是愚鈍、笨拙,與「巧」相對。《說文》:「拙,不巧也。从手,出聲。」《廣雅.釋詁三》:「拙,鈍也。」如《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韓非子.主道》:「不自操事而知拙與巧,不自計慮而知福與咎。」
「拙」可用為自謙之辭。如東晉陶淵明〈歸園田居〉:「開荒南野際,守拙歸田園。」唐太宗〈答元奘法師進西域記書詔〉:「朕學淺心拙,在物猶迷,況佛教幽微,豈能仰測。」
「拙」也表示粗劣,如唐代陸龜蒙〈酒尊〉:「黃金即為侈,白石又太拙。」亦表示不順、倒霉,如杜甫〈北征〉:「緬思桃源內,益歎身世拙。」
热门专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

七年级至九年级部编版语文古诗词

部编版高中语文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