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文言文意思
“押”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押(简繁同形)
拼音:yā
“押”字的古汉语解释
yā
1.名词 在公文、契约上所签的字或所画的记号,以做凭证。《宋史·高宗纪》:“必先书押而后报行。”
2.动词 监督;主管。《新唐书·百官志》:“以六员分押尚书六曹。”
3.名词 帘轴,用以镇帘。李商隐《灯》诗:“影随帘押转。”
4.动词 通“压”。压住。《晋书·东夷辰韩传》:“以石押其头使扁。”
5.动词 押韵。苏轼《迨作淮口遇风诗戏用其韵》诗:“君看押强韵,已胜郊与岛。”
“押”国语辞典解释
yā
动词1.以財物作為保證,抵借財物。例: 「抵押」 、「典押」 、「早上借擴音器時,把學生證押在視聽中心了。」 《紅樓夢》第七二回:「把我那個金項圈拿出去,暫且押四百兩銀子。」
2.拘留。《水滸傳》第五三回:「取一面大枷釘了,押下大牢裡去。」
3.跟隨看管。《老殘遊記》第二〇回:「將許吳二人都用繩子縛了,陶三押著解到歷城縣衙門口來。」
4.掌管。《新唐書.卷四七.百官志二》:「(中書舍人)以六員分押尚書六曹,佐宰相判案。」 《遼史.卷五一.禮志四》:「宣徽使押殿前班起居畢,捲班。」
5.壓制、擱置。例: 「公文押在他手裡。」
6.下賭注。例: 「押寶」 。
yá
动词在公文、契約或供詞上簽署。《水滸傳》第六回:「次早,清長老陞法座,押了法帖,委智深管菜園。」 《初刻拍案驚奇》卷一〇:「待敝友們都押了花字,一同作個見證。」
名词
在文件或簿冊上所簽的名字或符號,以用作證明。例: 「畫押」 、「簽押」 。《紅樓夢》第一二回:「他兩個作好作歹,只寫了五十兩銀子,畫了押。」
“押”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烏甲切集韻韻會正韻乙甲切,𠀤音壓。署也。今人言文字押署是也。文字指歸押字才能也。
唐書·百官志中書省舍人,以六員分押尚書六曹,佐宰相判案同署乃奏。
通典中書舍人謂之六押。
又歐陽脩曰:俗以草書名爲押字。
又集韻按也。一曰管拘也。
唐書·百官志朝會,監察御史二人押班。
又押衙,官名。唐武臣衙官。
又詩賦用韻曰押。言押者,壓也。
又與壓通。
韓愈詩故將臺榭押城闉。
又唐韻集韻韻會𠀤古狎切,音甲。輔也。
增韻檢束也。
又集韻韻會𠀤轄甲切,音狎。義同。
前漢·揚雄傳蠢迪檢押。
註檢押,猶隱括也,言動由檢押也。
又與狎通。
前漢·息夫躬傳羽檄重迹而押至。
註相因而至也。
“押”形意通解
略說: 從「手」,「甲」聲,本義為簽署。詳解: 從「手」,「甲」聲,本義為簽署。宋王溥《唐會要‧百官奏事》:「(景龍)三年二月二十六日敕,諸司欲奏大事,並向前三日錄所奏狀一本,先進,令長官親押。」
「押」可表示押送。《舊唐書‧敬宗紀》:「令中使押杜景先往淮南及江南、湖南、嶺南諸州,求訪異人。」
「押」也表示扣押、拘禁。《水滸傳》第53回:「取一面大枷釘了,押下大牢裏去。」
「押」還表示掌管、統轄。《資治通鑒‧唐德宗貞元九年》:「春,正月,劍南、西山羌、蠻二萬餘戶來降;詔加韋皋押近界羌蠻及西山八國使。」
「押」亦可表示抵押、典當。《紅樓夢》第72回:「暫且把老太太查不着的金銀傢伙,偷着運出一箱子來,暫押千數兩銀子,支騰過去。」
「押」也指壓簾之具。南朝陳徐陵《〈玉臺新詠〉序》:「玉樹以珊瑚作枝,珠簾以玳瑁為押。」
詩賦用韻也稱為「押」。《古今韻會舉要‧入押》:「用韻曰押。」宋晏幾道〈六幺令〉:「昨夜詩有回紋,韻險還慵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