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文言文意思
“摭”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摭(简繁同形)
拼音:zhí
“摭”字的古汉语解释
zhí
动词 拾取;摘取。王充《论衡·逢遇》:“犹拾遗于涂,摭弃于野。”韦承庆《灵台赋》:“游书圃而摭芳。”
“摭”国语辞典解释
zhí
动词拾起、摘取。例: 「摭拾」 、「採摭」 。《文選.張衡.思玄賦》:「摭若華而躊躇。」 《儒林外史》第二三回:「若說做官,只怕紗帽滿天飛,飛到他頭上,還有人摭了他的去哩!」
“摭”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之石切。拓字重文。說文拓或从庶。
揚子·方言取也,𨻰宋之閒曰摭。
禮·禮器有順而摭也。
疏猶拾取也。
儀禮·有司徹乃摭于魚腊俎。
註今文摭爲揲。
前漢·司馬遷傳贊至於采經摭傳,分散數家之事,甚多疏略。
又施隻切,音釋。亦與拓同。𠀤見拓字註。
又職略切,音灼。義同。
本作摭。摭字原从𢉙作。𢉙,庶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