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文言文意思
“祠”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祠(简繁同形)
拼音:cí
“祠”字的古汉语解释
cí
1.动词 春祭。后来泛指祭祀。《苏武》:“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2.名词 祠堂、神庙。《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祠兵】古代出兵作战前的一种礼仪。
“祠”国语辞典解释
cí
名词1.春天的祭祀。《說文解字.示部》:「祠,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詞也。」
2.供奉祖先或先賢烈士的地方。例: 「祖祠」 、「忠烈祠」 。《紅樓夢》第五三回:「且說賈珍那邊開了宗祠,著人打掃,收拾供器,請神主。」
动词
祭祀。《書經.伊訓》:「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伊尹祠于先王。」 《後漢書.卷三.肅宗孝章帝紀》:「戊辰,進幸中山,遣使者祠北嶽。」
“祠”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似兹切集韻韻會正韻詳兹切,𠀤音詞。祭也。詩·小雅禴祠烝嘗。
公羊傳·桓八年春曰祠。
註祠,猶食也,猶繼嗣也。春物始生,孝子思親,繼嗣而食之,故曰祠,因以別死生。
又報賽也。
周禮·春官小宗伯禱祠於上下神示。
註求福曰禱,得求曰祠。
又神祠。
史記·封禪書立畤郊上帝,諸神祠皆聚云。
又廟也。
朱子·家禮君子將營宮室,先立祠堂於正寢之東。
司馬光·文潞公家廟𥓓先王之制,天子至官師皆有廟。秦尊君𤰞臣,無敢營宗廟者。漢世多建祠堂於墓所。
又生祠。
史記·萬石君傳慶爲齊相,大治,爲立石相祠。
又祠官。
朱子·語錄王介甫更新法,慮天下議論不合,於是甁爲宮觀祠祿,以待異議之人。
又叶祥吏切,音劑。
張衡·東京賦春秋改節,四時迭代。蒸蒸之心,感物增思。躬追養於廟祧,奉烝嘗與禴祠。代叶地,思叶四。
“祠”形意通解
略說: 金文從「示」,「司」聲,表示祭祀。詳解: 金文從「示」,「司」聲,表示祭祀,趙孟庎壺:「以為祠器」,中山王圓壺:「雨(𩁹)祠先王」。《爾雅.釋詁》:「祠,祭也。」《書‧伊訓》:「伊尹祠于先王。」陸德明釋文:「祠,祭也。」孔穎達疏:「祠則有主有尸,其禮大;奠則奠器而已,其禮小。奠祠俱是享神,故可以祠言尊。」
「祠」也表示祭名,即春祭。《說文》:「祠,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詞也。从示司聲。仲春之月,祠不用犧牲,用圭璧及皮幣。」《詩‧小雅‧天保》:「禴祠烝嘗。」毛傳:「春曰祠,夏曰禴,秋曰嘗,冬曰烝。」
得福而後祭神報謝也稱為祭。《周禮‧春官‧小宗伯》:「大災,及執事禱祠于上下神示。」鄭玄注:「求福曰禱,得求曰祠。」
「祠」還能表示祠堂、廟宇。漢袁康《越絕書‧德序外傳記》:「越王句踐既得平吳,春祭三江,秋祭五湖,因以其時為之立祠,垂之來世,傳之萬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