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祇”文言文意思
“祇”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祇”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zhǐ/

“祇”字的古汉语解释

名词 地神。《论语·述而》:“祷尔上神。”(替你向天神地祇祈祷。)

zhǐ

副词 仅仅;只。《诗经·小雅·何人斯》:“搅我心。”(这个意义上古又写作“秖”、“祇”、“祗”,宋代以后多作“只”。)

“祇”国语辞典解释

名词
地神。《說文解字.示部》「祇,地祇,提出萬物者也。」 例: 「神祇」


动词
安心。《詩經.小雅.何人斯》「壹者之來,俾我祇也。」 漢.鄭玄.箋:「一者之來見我,我則知之,是使我心安也。」


形容词
大。《易經.繫辭下》「不遠復,無祇悔。」

zhī

副词
正、恰、只。《詩經.小雅.何人斯》「胡逝我梁,祇攪我心。」 三國魏.曹丕〈煌煌京洛行〉:「多言寡誠,祇令事敗。」 或讀為ㄓˇ zhǐ。

“祇”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巨支切集韻韻會翹移切正韻渠宜切,𠀤音岐。同示,地神。
說文,提出萬物者也。
 又安也。
詩·小雅壹者之來,俾我也。
壹者之來見我,我則知之,是使我心安也。
 又大也。
易·復卦不遠復無悔。
韓康伯云,大也。旣能速復,是無大悔。
 又廣韻集韻韻會章移切正韻旨而切,𠀤音支。適也,但也。
詩·小雅攪我心。
韻會孫奕示兒編曰:兩音,音岐者,神。音支者,訓適是也,如詩亦以異。揚子曰:兹苦也,其所以爲樂也歟。陸德明司馬溫公𠀤以爲音支。今杜詩韓詩或書作秖,从禾从氏,而俗讀曰質者,非也。
玉篇秖,竹尸切。
廣韻秖,丁尼切。皆註曰:穀始熟也。
 又通作圻。
左傳·昭十二年是以獲沒於宮。
馬融云圻內游觀之宮。

“祇”形意通解

略說:」是地神的意思。

詳解:」表示地神,《說文》:「祇,地祇,提出萬物者也。从示氏聲。《尸子》:「天神曰靈,地神曰祇。《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修禮地祇,謁款天神。《論语‧述而》:「禱爾于上下神祇。

  又「」古通作「」字,表示敬也,《正字通》:「祗,與祇通。」參見「」。《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