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泚”文言文意思
“泚”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泚(简繁同形)
拼音:cǐ
“泚”字的古汉语解释
cǐ
1.形容词 清澈的样子。谢眺《始出尚书省》诗:“寒流自清泚。”
【又】鲜明的样子。《诗经·邶风·新台》:“新台有泚。”(有:形容词词头。)
2.形容词 汗水流出的样子。苏轼《蜜酒歌》:“六月田夫汗流泚。”
【泚笔】用笔蘸墨。《新唐书·岑文本传》:“敕吏六七人泚待。”(敕:命令。待:等待。)
“泚”国语辞典解释
cǐ
形容词1.水清澈的樣子。《說文解字.水部》:「泚,清也。」 《廣韻.上聲.薺韻》:「泚,水清也。」
2.流汗的樣子。《孟子.滕文公上》:「其顙有泚,睨而不視。」 漢.趙岐.注:「泚,汗出泚泚然也。」
3.鮮明的樣子。《詩經.邶風.新臺》:「新臺有泚,河水瀰瀰。」 漢.毛亨.傳:「泚,鮮明貌。」
动词
沾濡、漬染。《新唐書.卷一〇二.岑文本傳》:「或叢令業遽,敕吏六七人泚筆待,分口占授,成無遺意。」 《聊齋志異.卷五.郭生》:「又積窗課二十餘篇,待質名流。晨起,見翻攤案上,墨汁濃泚殆盡。」
“泚”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千禮切集韻韻會正韻此禮切,𠀤音玼。水淸也。又鮮明貌。
詩·邶風新臺有泚。
又汗出貌。
孟子其顙有泚。
又廣韻正韻雌氏切集韻韻會淺氏切,𠀤音此。義同。
又集韻蔣氏切,音紫。水名。
山海經長沙之山,泚水出焉。
水經泚水,出泚陽東北大胡山。
又山海經石者之山,泚水出焉,西流注于河。東始之山,泚水出焉,東北注于海。○按水出泚陽大胡山者,後漢書·光武紀作沘水,沘陽。而水經作泚水,泚陽。互見四畫沘字註。考證:〔說文長沙之山,泚水出焉。〕 謹按此二句出山海經不出說文。謹據改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