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渫”国语辞典解释
xiè
动词1.清除汙泥。《易經.井卦.九三》:「井渫不食,為我心惻。」 《太平廣記.卷四二三.崔道樞》:「因井渫,得鯉魚一頭長五尺。」
2.分散、發散。漢.鼂錯〈論貴粟疏〉:「如此,富人有爵,農民有錢,粟有所渫 。」
3.停歇、止息。三國魏.曹植〈七啟〉:「於是為歡未渫,白日西頹。」
名词
1.汙濁、汙穢。《漢書.卷六四下.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王襃》引漢.王襃〈聖主得賢臣頌〉:「去卑辱奧渫而升本朝,離疏釋蹻而享膏粱。」 唐.韓愈〈江西觀察使韋公墓誌銘〉:「人去渫汙,氣益蘇。」
2.姓。如明代有渫升。
“渫”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私列切,音薛。說文除去也。一曰治井也。
易·井卦井渫不食。
註渫,泥不停汙也。
又散也。
前漢·食貨志農民有錢粟,有所渫。
又揚子·方言渫,歇也。
曹植·七啓爲歡未渫。
又漏也。與洩同。
莊子·秋水篇尾閭渫之而不虛。
又汙也。
王褒·聖主得賢臣頌去卑辱奧渫而升本朝。
註渫,狎也,汙也。
又慢也。
詩傳醉而不出,是渫宗也。
正義醉仍不出,是渫慢宗子也。
又水名。
水經注渫水,出建平郡,東逕渫陽縣。
又姓。古賢人渫子,見韓非子。
又集韻食列切,音舌。亦除去也。
又實協切。水名,在上黨。
又集韻韻會並達協切,音牒。渫渫,波連貌。
郭璞·江賦長波浹渫。
又前漢·王莽傳憒毦不渫。
註渫,徹也,通也。
又集韻直甲切,音霅。水貌。義同。
又以制切,音曳。烝蔥也。亦作㳿。
热门专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

七年级至九年级部编版语文古诗词

部编版高中语文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