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文言文意思
“词”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词”字

繁体: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

“词”字的古汉语解释

1.名词 言词,词语。《促织》:“巫从旁望空代祝,唇吻翕辟,不知何。”《柳敬亭传》:“幕下儒生设意修,援古证今,极力为之。”

2.名词 一种韵文形式,又叫“长短句”。如“宋词”、“辛弃疾词”。

【词话】1.评论词的内容、形式或词的作者的书,体裁同诗话相似。2.元明时说唱艺术的一种,形式有说有唱。3.明代章回小说里夹有诗词的也叫词话。

【词林】1.指汇集在一起的文词。也指文人聚集在一起。萧统《答晋安王书》:“殽核坟中,渔猎。”杜甫《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忆昔李公存,有根柢。”2.翰林院的别称。如《沁园春》《水调歌头》《永遇乐》《蝶恋花》等。词牌规定的韵律、段数、句数、字数、句式、声律等的规格。不同的词牌,其规格也不同。

【词藻】诗文中富丽华美而有文采的词句。也作“辞藻”。

【词章】诗文的总称。也作“辞章”。

【词致】文辞的意趣、情调。

“词”国语辞典解释

名词
1.語句中具有完整概念,能獨立自由運用的基本單位。

2.代表一個完整觀念的文字或語言。例: 「言詞」「措詞」

3.有組織的或片段的語言文字。例: 「歌詞」「演講詞」

4.文體名。興於唐,盛於宋,由古之樂府演變而來,其後又遞變而為曲。句法多長短不一,且須遵守一定的格律限制。也稱為「長短句」「詩餘」例: 「唐詩宋詞」

5.辯訟的話。同「辭」例: 「挑詞架訟」《儒林外史》第二四回:「正值向知縣出門,就喊了冤。知縣叫補詞來。」

“词”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似兹切集韻韻會正韻詳兹切,𠀤音祠。
說文意內而言外也。
釋名嗣也。令撰善言,相嗣續也。
廣韻說也。
正韻言也。
字彙文也。
公羊傳·昭十一年春秋之信史也。其詞則丘有罪焉爾。
史記·儒林傳是時天子方好文詞。
晉書·郭璞傳璞詞賦爲中興之冠。
舊唐書·張九齡傳張說常謂人曰:後來詞人稱首也。
 又陸贄傳贄以博學宏詞登科。
韓非子·問田篇驅於聲詞,眩乎辯說。
 又博雅已也。
 又廣韻請也,吿也。○按說文本作意內言外。韻會引作音內言外。
 又引徐曰:惟也,思也,曰也,兮也,斯也。若此之類,皆詞也,語之助也。聲成文謂之音,此詞直音內之助,聲不出於音,故曰音之內。直言曰言,一字曰言,此詞皆在句之外爲助,故曰言之外。楚辭宋玉招魂:魂兮歸來,東方不可以託些。些,亦詞也。未詳音發爲言,言之成文爲詞,未可以內外岐之,且詞與兮些各別,非語助例也。字彙勦用韻會舊註,非是。
 又按說文辭,訟也。辤,不受也。與言詞、文詞之詞各別。今經史以辭爲言詞之詞,如禮·曲禮,不辭費是也,以辭爲辤受之辤,如論語與之粟九百辭是也。以辤爲文詞之詞,如楊修傳絕妙好辤是也。循用已久,不能更正,然究心六書者,不可不辨。

“词”形意通解

略說: 從「」,「」聲,現代語言學表示語言中可獨立運用最小音義單位。

詳解: 從「」,「」聲,現代語言學表示語言中可獨立運用最小音義單位。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人生識字胡塗始》:「他們學話的時候,沒有教師,沒有語法教科書,沒有字典,只是不斷的聽取,記住,分析,比較,終於懂得每個詞的意義。

  「」可表示話語。《楚辭‧九章‧抽思》:「結微情以陳詞兮,矯以遺夫美人。

  「」也表示文辭。《字彙‧言部》:「詞,文也。」唐杜甫〈壯遊〉:「許與必詞伯,賞遊實賢王。」意謂自己認為可以與之交往的,必是長於文辭的文壇長者,攜手遊賞的必是賢王。

  「」可表示藉口、理由。宋蘇舜欽〈上京兆杜公書〉:「況忠臣雖在畎畝,不忘其君,無以疏外為詞。

  「」還可表示文體之名。宋蘇軾〈與蔡景繁書〉之四:「頒示新詞,此古人長短句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