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诒”文言文意思
“诒”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诒”字

繁体: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dài

“诒”字的古汉语解释

1.动词 通“贻”。给。陆机《汉高祖功臣颂》:“士也罔极,自伊愧。

【又】赠给;送给。《左传·昭公六年》:“叔向使子产书。”

2.动词 遗留。《左传·文公六年》:“先王违世,犹之法。”

dài

动词 欺骗。徐干《中论·考伪》:“骨肉相,朋友相诈。”

“诒”国语辞典解释

动词
1.留傳、遺留。《說文解字.言部》「詒,遺也。」 《詩經.大雅.文王有聲》「詒厥孫謀,以燕翼子。」 漢.鄭玄.箋:「詒,猶傳也。」

2.贈送。通「貽」《楚辭.屈原.離騷》「及榮華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詒。」

“诒”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與之切集韻韻會盈之切,𠀤音怡。
說文相欺詒也。一曰遺也。
詩·邶風自詒伊阻。
遺也。
左傳·昭六年叔向使詒子產書。
遺也。
廣韻贈言也。
 又正韻誒詒,疑疾。
莊子·達生篇誒詒爲病數日。
懈倦貌。一曰失魂魄貌。
 又通作貽。
書·五子之歌貽厥子孫。
貽,遺也。
詩·大雅詒厥孫謀。
詒,猶傳也。
正義詒訓遺,卽流傳之義。
 又通作飴。
詩·周頌貽我來牟。
釋文貽,又作詒。
前漢·劉向傳作飴。
師古註飴,遺也。與貽同。
 又通作嗣。
詩·鄭風子寧不嗣音。
習也。
續也。韓詩作詒。詒,寄也。曾不寄問也。
 又集韻韻會𠀤羊吏切,怡去聲。
類篇亦遺也。
韻會貺也。
左傳·文十六年年自七十以上,無不饋詒也。
饋、詒皆與人物之名,與貽通,有平、去二音。
 又集韻堂來切,音臺。懈倦貌。引莊子誒詒。李軌讀。
 又集韻他代切,音態。義同。
 又欺也。
 又廣韻徒亥切集韻韻會正韻蕩亥切,𠀤臺上聲。
類篇江南呼欺曰詒。
增韻欺詒,誑詐也。
列子·黃帝篇狎侮欺詒。
徐幹·考僞篇骨肉相詒,朋友相詐。
 又集韻通作紿。
穀梁傳·僖元年惡公子之紿。
欺紿也。
史記·項羽紀項王迷失道,田父紿之曰:左,乃陷大澤中。
師古註紿,誑也。
類篇或作𧦫。

“诒”形意通解

金文從「」,「」聲,讀作「」,「」、「」同字,表示辭去,中山王鼎:「詒死辠(罪)之又(有)若(赦)」,表示辭去死罪之赦免(參商周青銅器銘文選)。

  《說文》:「詒,相欺詒也。一曰遺也。从言台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