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肄”文言文意思
“肄”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肄(简繁同形)
拼音:yì
“肄”字的古汉语解释
yì
1.动词 练习;学习。《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作玄武池以肄舟师。”何晏《景福殿赋》:“讲肄之场。”
2.形容词 劳苦。《左传·昭公十六年》:“莫知我肄。”
3.名词 树木再生的嫩枝。《诗经·周南·汝坟》:“伐其条肄。”陆机《汉高祖功臣颂》:“悴叶更辉,枯条以肄。”
4.动词 查阅;检查。《汉书·义纵传》:“关吏税肄郡国出入关者。”
“肄”国语辞典解释
yì
动词1.學習。例: 「肄業」 。《禮記.曲禮下》:「君命大夫與士肄。」 《續漢書志.第五.禮儀志中》:「兵、官皆肄孫、吳兵法六十四陣,名曰乘之。」
2.勞苦。《書經.顧命》:「昔君文王武王,宣重光,奠麗陳教則肄。」
名词
1.勞苦的事情。《詩經.邶風.谷風》:「有洸有潰,既詒我肄。」
2.嫩枝。《詩經.周南.汝墳》:「遵彼汝墳,伐其條肄。」
3.後裔。《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晉國不恤周宗之闕,而夏肄是屏。」
“肄”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集韻韻會羊至切正韻以智切,𠀤音易。廣韻習也。
左傳·文四年臣以爲肄業及之也。
禮·檀弓君命,大夫與士肄。
註肄,習也。君有命,大夫則與士展習其事。
又勞也。
詩·衞風有洸有潰,旣詒我肄。
傳肄,勞也。
又小雅正大夫離居,莫知我肄。
又廣韻嫩條也。
博雅肄,枿也。
詩·周南遵彼汝墳,伐其條肄。
傳肄,餘也。斬而復生曰肄。
左傳·襄二十九年晉國不恤宗周之闕,而夏肄是屏。
註夏肄杞也。肄,餘也,是斬而復生之餘也。
又水名。
山海經肄水,出臨晉西南,而東南注海。
註按卽溱水也。或作肄水。
又與肆通。
禮·玉藻·肆束及帶註肆讀爲肄。肄,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