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文言文意思
“刺”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刺”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

“刺”字的古汉语解释

1.动词 扎,用尖利的东西刺。《寡人之于国也》:“是何异于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周处》:“处即杀虎,又入水击蛟。”

2.名词 尖利像针的东西,物体的尖端。陆龟蒙《蔷薇》诗:“中含芒欲伤人。”《汉书·霍光传》:“若有芒在背。”

3.动词 斥责,指责。《邹忌讽齐王纳谏》:“群臣吏民能面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屈原列传》:“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世事。”

4.名词 名贴,相当于后来的名片。《报刘一丈书》:“即门者持入,而主者又不即出见。”

5.担任州刺史或郡守。韩愈《柳子厚墓志铭》:“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连州。”

【刺刺】话很多的样子。韩愈《送殷员外序》:“丁宁顾婢子,语不能休。”

【刺配】古代对犯罪者的一种惩罚。在犯人脸上刺字,将其押送到边远的地区服役。

【刺斜里】路侧;横里;旁边。

“刺”国语辞典解释

动词
1.以尖銳的東西扎入。例: 「穿刺」《廣韻.入聲.昔韻》「刺,穿也。」 宋.陸游〈出塞曲〉:「佩刀一刺山為開,壯士大呼城為摧。」

2.暗殺。《爾雅.釋詁上》「刺,殺也。」 例: 「行刺」「刺殺」《史記.卷八六.刺客傳.豫讓傳》「(豫讓)乃變名姓為刑人,入宮塗廁,中挾匕首,欲以刺襄子。」

3.以尖銳的話指出別人的過失。例: 「諷刺」「譏刺」《漢書.卷八九.龔遂傳》「面刺王過,王至掩耳起走。」

4.暗中打聽。例: 「刺探」《漢書.卷七四.丙吉傳》「馭吏因隨驛騎至公車刺取,知虜入雲中、代郡,遽歸府見吉白狀。」 唐.顏師古.注:「刺,謂探候之也。」

5.刺激使產生不好的感覺。例: 「刺眼」「刺耳」「刺鼻」

名词
1.細而尖銳的東西。例: 「竹刺」「芒刺」「魚刺」

2.名片、名帖。例: 「名刺」「刺帖」「投刺」

3.姓。如唐代有刺正甫。

“刺”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七賜切正韻七四切,𠀤此去聲。
說文,直傷也。从刀束。
爾雅·釋詁,殺也。
春秋·僖二十八年公子買戍衞,不卒戍之。
公羊傳之者何,殺之也。
 又儀禮·士相見禮庶人則曰草之臣。
猶剗除之也。
 又前漢·郊祀志六經中作王制。
,采取之也。
 又廣韻也。以針黹物曰
 又韻會棘芒也。
 又釋名書姓名於奏白曰
後漢·禰衡傳建安初游洛下,始達穎川,隂懷一,旣而無所之,至字漫滅。
 又詩·大雅天何以
毛傳,責之。
 又周禮·秋官掌三,一訊羣吏,二訊羣臣,三訊萬民。
,訊決也。
 又史,官名。
韻會漢武帝初置史,掌奉詔察州。成帝更名牧,哀帝復爲史。
 又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七迹切,音磧。穿也,傷也。
增韻刃之也。
孟子人而殺之。
 又針黹也。
史記·貨殖傳繡文,不如倚市門。
 又偵伺也。
前漢·燕王旦傳燕王旦遣幸臣之長安問禮儀,隂𠋫朝廷事。
 又韻會黥也。
 又撐也。
史記·𨻰平世家平乃船而去。
韓愈詩峻瀨乍可
 又,多言貌。
管子·心術篇焉能去爲咢咢乎。
韓愈·送殷員外序丁寧顧婢子,語不能休。
 又七計切,音砌。
詩·魏風維是褊心,是以爲
集韻俗作㓨。
韻會从朿从刀。俗作,誤。剌音辣。

“刺”形意通解

略說: 從「」,從「」,本義為帶芒刺的兵器。

詳解: 從「」,從「」,本義為帶芒刺的兵器,初文是「」,參見「」。秦簡文字才出現從「」,從「」的「」字。《說文》:「君殺大夫曰刺。刺,直傷也。从刀从朿,朿亦聲。

  《說文》釋「」為「刺傷、刺殺」之義常見於典籍。如《周禮‧秋官‧小司寇》:「以三刺斷庶民獄訟之中,一曰訊群臣,二曰訊群吏,三曰訊萬民。」鄭玄注:「刺,殺也。三訊罪定則殺之。《韓非子‧解老》:「獄訟繁,倉廩虛,而有以淫侈為俗,則國之傷也若以利劍刺之。

  「」的「刺傷」義可引申出「諷刺」、「指責」之義,前者如《詩‧魏風‧葛屨》:「維是褊心,是以為刺。」後者如《戰國策‧齊策一》:「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

  「」也表示兵器之鋒刃,如《淮南子‧氾論訓》:「古之兵,弓劍而已矣,槽矛無擊,修戟無刺。」高誘注:「刺,鋒也。」後泛指尖利如鋒刃之物,《漢書‧霍光傳》:「大將軍光從驂乘,上內嚴憚之,若有芒刺在背。

  「」與「」在字形上較為相近,應加以注意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