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剀”文言文意思
“剀”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剴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kǎi
“剀”字的古汉语解释
kǎi
1.动词 讽喻;以此喻彼。《新唐书·杜如晦传》:“谓一人不可总数职,阴剀讽如晦等。”
2.副词 切实。《新唐书·刘昌裔传》:“为环檄李纳,剀晓大义。”
“剀”国语辞典解释
kǎi
名词大鐮刀。《說文解字.刀部》:「剴,大鎌也。」 清.段玉裁.注:「謂可切地芟刈也。」
动词
磨。《說文解字.刀部》:「剴,一曰摩也。」 清.段玉裁.注:「刀不利於瓦石上刉之。」
形容词
參見「剴切」 條。
“剀”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古哀切集韻韻會正韻柯開切,𠀤音該。說文鎌也。从刀,豈聲。一曰摩也。
又玉篇切也,動也。
唐書·魏徵傳二百餘奏,無不剴切當帝心者。
又唐韻五來切集韻魚開切,𠀤音皚。義同。
又集韻居代切,該去聲。義同。
“剀”形意通解
略說: 金文從「刀」,「豈」聲。本義是鎌刀。詳解: 金文從「刀」,「豈」聲。本義是鎌刀。
金文只見於叔尸鐘:「內外剴(闓)辟(闢)」,「剴」讀作「闓」,《說文》:「闓,開也。」李家浩則認為此句應釋為「內外剴(愷)屖(悌)」,形容鐘鼓之聲和樂平易。姑備一說。
簡帛「剴」通作「豈」,表示反問副詞,《郭店楚簡.緇衣》「剴必盡仁」,今本《禮記.緇衣》作「豈必盡仁」。《馬王堆帛書.戰國縱橫家書》:「剴非計長久」,《戰國策.趙策四》作「豈非計久長」。
《說文》:「剴,大鎌也。一曰摩也。从刀豈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