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刬”文言文意思
“刬”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刬”字

拼音:chăn

“刬”字的古汉语解释

chǎn

1.名词 农具名。铲子。《齐民要术·耕田》:“柄长三尺。”

【又】铲平。《齐民要术·耕田》:“地除草。”

【引】灭除;废除。

2.副词 仅;只。李廓《长安少年行》:“戴扬州帽,重熏异国香。”

zhàn

通“栈。”《史记·田叔列传》:“谷口,蜀道,近山。”

【刬刈】斩断,引申为果决。《战国策·燕策二》:“王谓臣曰:‘吾必不听众口与谗言,吾信汝也,犹者也。’”

“刬”国语辞典解释

chǎn

动词
毀滅、削平、刪除。例: 「剗平」「剗除」《文選.揚雄.劇秦美新》「剗滅古文,刮語燒書。」 《後漢書.卷四四.胡廣傳》「今以一臣之言,剗戾舊章,便利未明,眾心不猒。」

chàn

參見「一剗」 條。

“刬”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初限切集韻韻會楚限切正韻楚𥳑切,𠀤音鏟。
玉篇削也。
集韻平也。
戰國策剗而類,破吾家。
前漢·班固敘傳革剗五等,制立郡縣。
 又集韻側展切,音展。刈也。
蘇軾·牛戩畫詩王師本不戰,賊壘何足剗。笑指塵壁閒,此是老牛戩。
 又韻會初諫切,鏟去聲。攻也,平治也。本作𠟉,今文作剗。
韓愈詩活計以鋤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