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文言文意思
“次”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次”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

“次”字的古汉语解释

1.动词 临时驻扎和住宿。《殽之战》:“秦伯素服郊。”《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所旁丛祠中。”《赤壁之战》:“操军不利,引江北。”

2.动词 按顺序排列,次序。《荆轲刺秦王》:“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进。”《陈涉世家》:“陈胜吴广皆当行。”

3.动词 在排列上次一等。《<论语>十则》:“多见而识广,知之也。”《谋攻》:“凡用兵之法……全军为上,破军之。”

4.动词 及,到。《刘东堂言》:“有指摘其诗文一字者,衔之骨,或至相殴。”

5.量词 次,回。表示动作的次数。《游黄山记》:“历险数。”《失街亭》:“某引兵冲杀十余。”

【次第】1.次序;顺序。《战国策·韩策一》:“子尝教寡人,循功劳,视。”2.依次;按先后顺序,一个接一个地。杜甫《哭李常侍峄二首》之二:“寻书札,呼儿检赠诗。”3.状态;规模。刘桢《赠徐幹》:“起坐失,一日三四迁。”4.转眼;顷刻。白居易《观幻》:“花生眼,须臾烛遇风。”5.光景;情形。卢祖皋《宴清都》:“江城,笙歌翠合,绮罗香暖。”

【次舍】1.官吏值宿退息的处所及其所居官署。《周礼·天官·宫正》:“以时比宫中之官府、之众寡。”2.行军中的止息营地。刘安《淮南子·兵略训》:“相地形,处,治壁垒,审烟斥,居高陵,舍出处,此善为地形者也。”

【次韵】创作应和诗时须依照原诗用韵的次序,叫“次韵”。始于唐元稹、白居易。《宋史·毕士安传》:“上元夕,与使者宴东阙下,作诗诵圣德,神宗赐焉,当时以为宠。”

“次”国语辞典解释

形容词
1.品質較差的。例: 「次貨」「次品」「次車」

2.第二的、副的。例: 「次子」「次年」「次媳」「次日」《鏡花緣》第四〇回:「走有半年之久,於次歲六月到了嶺南。」

名词
1.等第、順序。例: 「次第」「依次排列」「席次」「班次」「名次」

2.行列、隊伍。《左傳.桓公十三年》「及鄢,亂次以濟,遂無次,且不設備。」 《國語.晉語三》「失次犯令,死。」 三國吳.韋昭.注:「次,行列也。」

3.官職、職位。《左傳.襄公二十三年》「敬共朝夕,恪居官次。」 晉.桓溫〈上疏廢殷浩〉:「不能恭慎所任,恪居職次。」

4.外出居住的地方、處所。例: 「客次」「舟次」

5.中、間。《莊子.田子方》「喜怒哀樂不入于胸次。」

6.量詞。計算動作回數的單位。例: 「第三次段考」「初次嘗試」《水滸傳》第一〇回:「張教頭那廝!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說。」

动词
1.在前項之後。《孟子.盡心下》「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孫子.謀攻》「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

2.依序編排。《呂氏春秋.季冬紀.季冬》「乃命太史,次諸侯之列,賦之犧牲。」

3.臨時駐紮或止宿。《楚辭.屈原.離騷》「夕歸次於窮石兮,朝濯髮乎洧盤。」 《左傳.僖公四年》「師進,次於陘。」

4.至、及。《文選.潘岳.金谷集作詩》「朝發晉京陽,夕次金谷湄。」

參見「次且」 條。

“次”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七四切,音佽。
說文不前不精也。
徐曰不前是於上也,不精是其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畫繢之事,靑與白相也,赤與黑相也。
左傳·襄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有立功,其有立言。
 又師止曰
左傳·莊三年凡師一宿爲舍,再宿爲信,過信爲
書·泰誓戊午,王于河朔。
 又位
周禮·春官大史祭之日,執書以位常。
謂執行祭祀之書,各居所掌位也。
左傳·襄二十三年敬共朝夕,恪居官
 又舍。
周禮·天官宮正,以時比宮中之官府、舍之衆寡。
鄭註諸吏直宿,若今之部署諸廬者,舍其所居寺。
宮伯,授八八舍之職事。
鄭司農云:庶子衞王宮,在內爲,在外爲舍。
 又凡舍皆曰
左傳·襄二十六年師陳焚
杜註,舍也。焚舍,示必死。
 又安行旅之處爲旅
易·旅二爻旅卽
 又處也。
魯語五𠛬三
,處也。三,謂朝、野、市。
 又張幄於所止之處亦曰
周禮·天官,朝日祀五帝,則張大
鄭註謂幄也。大幄,初往所止居也。小幄,謂接祭退俟之處。
 又儀禮·士冠禮賔就
鄭註,門外更衣處。必帷幕簟席爲之。
 又市亭也。
周禮·地官司市,于思以令市,而聽大治大訟。涖于介,而聽小治小訟。
,若今市亭也。介,市亭之屬。別小者也。鄭司農云:,市中𠋫樓。
 又星之躔舍爲
禮·月令日窮于
,舍也。正義曰:謂去年季冬,日於𤣥枵,從此以來,每引移他辰,至此月窮盡,還𤣥枵,故云日窮於
 又天有十二,地有十二辰。之與辰,上下相值。如星紀在丑,斗牛之。𤣥枵在子,虛危之
 又胷中曰胷
莊子·田子方喜怒哀樂,不入於胷
,中也。
 又席閒曰席
孔稚圭·北山移文眉軒席
 又至也。
史記·酷吏杜周傳內深骨。
李奇曰:其用罪,深刻至骨。
 又造,猶言草。急遽貌。
論語必於是。
前漢·河閒獻王傳必於儒者。
 又編髮爲首飾之名。
儀禮·士昏禮純衣纁袡。
,首飾,今時髲也。
周禮追師掌后之首服副編。言第髮長短爲之,如髲鬄也。別作䯸。
 又雞,楚典名。
戰國策蒙穀獻雞之典而百官治。
 又水名,在高平。
水經注若水與石門水合,水有五原,東水導源高平縣西八十里,西北流,水注之。
 又諸,山名。亦水名。
山海經有大山,小山。
 又諸之山,諸之水出焉,東流注于河,是山多木無草。
 又居,匈奴女號,若漢公主。
前漢·常惠傳獲單于父行及嫂居
匈奴傳王昭君長女爲須卜居,小女爲當于居
 又姓。
呂氏春秋荆有勇士非,亦作佽。
 又集韻資四切,音恣。楡,地名。
廣輿記,縣屬太原府。
 又集韻正韻𠀤津私切,音咨。且,欲前不前也。
易·夬卦其行且。易經考異作𨀥跙,王、鄭、馬皆作趦趄。
 又湑,漢縣名,在武威郡。
孟康曰音咨。
 又集韻才資切,音慈。具,山名,通作茨。
 又楚辭·九歎今余邦之橫陷兮,宗鬼神之無。閔先嗣之中絕兮,心惶惑而息悲。亦叶慈。考證:〔儀禮·士冠禮純衣纁袇。〕 謹照原文士冠禮改士昏禮。袇改袡。

“次”形意通解

略說: 金文「」字表示人在說話,兩點為口水,是「」的初文,本義疑為商議、咨詢。

詳解:」字金文從「」從兩點,「」象張口之人形,表示人在說話,兩點疑為口液,是「」的初文,本義疑為商議、咨詢、論議謀劃。春秋晚期「」旁之兩點移至下部,或寫作兩短橫。楚簡文字「」與「」、「」等通用。

  「」後來表示次等、亞、副等義,《說文》:「次,不前,不精也。从欠二聲。𠕞,古文次。」不少學者認為「」從「」從「」,表示亞、次等之意。王筠《說文句讀》:「不前者,逗留不進也。精者,擇也。不擇,則粗,是次也。」朱駿聲《通訓定聲》:「從欠從二,會意,二亦聲。

  戰國竹簡、漢帛書表示次等,《睡虎地秦簡.語書》簡8:「以次傳;別書江陵布,以郵行。」意謂本文書在各縣依次傳閱;另抄送江陵公布,由驛站遞送。《馬王堆漢帛書.老子甲本》第124行:「大(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下,母(侮)之。」意謂最好的世代,人民只感到君主的存在;其次,人民親近並讚美他;再其次,人民畏懼他;下等的,人民輕侮他。又通作「」,表示放縱,《馬王堆漢帛書.天下至道談》第27行:「君子居處安樂,飲食次(恣)欲」,意謂統治者(或貴族)住得安穩快樂,放縱飲食、私欲,不加節制。又假借為「」,《馬王堆漢帛書.繫辭》第36行上:「臼杵之利,萬民以次」,傳世本《周易.繫辭下》作「臼杵之利,萬民以濟」,意謂杵臼(舂搗工具)的便利,人民日常加以利用。

  「」引申有排比編次、次第、次序、順序、依次接替等義。劉禹錫〈秋江晚泊〉:「暮霞千萬狀,賓鴻次第飛。」意謂晚霞千變萬化,鴻雁依次飛翔。白居易〈北園〉:「春風先發苑中梅,櫻杏桃梨次第開。」表示春風送暖,園林中的梅樹最先開花,櫻花、杏花、桃花、梨花依次盛放。「」又是一種髮飾,是按頭髮長短編製的假髮(彭林),《儀禮.士昏禮》:「女次,純衣纁袡」,鄭玄注:「次,首飾也,今時髲也。」意謂新娘戴着髮飾,身穿有淺紅色鑲邊的赤黑色(即暗紅色)衣裳。

  「」又表示臨時搭建的帳篷、帳幕,《周禮.天官.掌次》:「朝日,祀五帝,則張大次、小次。」鄭玄注:「次,謂幄也。」意謂舉行祭日之禮,祭祀五帝,為君王張設大帳幕、小帳幕。又表示四周有帳幕的更衣處,《儀禮.大射儀》:「司射適次」,「司射」是主持射禮的官員,意謂司射走到更衣處。引申為外出時臨時駐紥、紥營之意,《左傳.僖公元年》:「齊師、宋師、曹師次于聶北,救邢」,意謂齊國、宋國和曹國的軍隊駐紥在聶北,以營救邢國。「聶北」是春秋時邢國的地名。

  金文多用作氏族徽號或人名,何次簠:「何次自乍(作)飤𠤳(簠)」,「」是盛穀米的器皿,意謂何次自己鑄造了盛糧食的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