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文言文意思
“调”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調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tiáo/diào/zhōu
“调”字的古汉语解释
tiáo
1.动词 协调;调和。于谦《喜雨行》:“但愿风调雨顺民安业。”
2.动词 烹调;调味。也指烹调的滋味。《察今》:“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3.动词 调节;节制。《治平篇》:“水旱疾役,即天地调剂之法也。”
4.动词 调弄;弹奏。《陋室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5.动词 调理休养。《杨修之死》:“原来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却门两个,急令医士调治。”
6.动词 调笑;嘲弄。《世说新语·排调》:“康僧渊目深而鼻高,王丞相每调之。”
diào
1.动词 调动;调迁。《记王忠肃翱事》:“婿竟不调。”
2.名词 音调;乐调。《琵琶行》:“未成曲调先有情。”
“调”国语辞典解释
tiáo
动词1.合適、和諧。《淮南子.說林》:「梨橘棗栗不同味,而皆調於口。」 《漢書.卷五六.董仲舒傳》:「竊譬之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乃可鼓也。」
2.使和解。例: 「調解」 、「調停」 、「協調」 。《資治通鑑.卷四四.漢紀三十六.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但畏長者家兒或在左右,或與從事,殊難得調,介介獨惡是耳!」
3.平均。例: 「調劑」 。《漢書.卷二四.食貨志下》:「以臨萬貨,以調盈虛,以收奇羨,則官富貴而末民困,六矣。」
4.混合、配合。例: 「調色」 、「調味」 、「調配」 。《新唐書.卷二〇二.文藝傳中.李白傳》:「帝賜食,親為調羹。」
5.嘲笑、戲弄、挑逗。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康僧淵目深而鼻高,王丞相每調之。」 《醒世恆言.卷一〇.劉小官雌雄兄弟》:「老嫗看見桑茂標致,將言語調弄他。」
形容词
和暢、正常。例: 「風調雨順」 。
diào
动词1.職務更動。例: 「調職」 、「調差」 、「轉調」 、「外調」 。《史記.卷一〇一.袁盎鼂錯傳》:「然袁盎亦以數直諫,不得久居中,調為隴西都尉。」
2.派遣、安排。例: 「調度」 、「調兵遣將」 。《漢書.卷八.宣帝紀》:「秋,大發興調關東輕車銳卒,選郡國吏三百石伉健習騎射者,皆從軍。」
3.互換。例: 「對調」 、「調換」 、「調位置」 。
4.提取。例: 「借調」 、「抽調」 、「調卷宗」 、「調病歷」 。
名词
1.樂律、韻律。《淮南子.氾論》:「事猶琴瑟,每絃改調。」 《新唐書.卷一八三.鄭綮傳》:「綮本善詩,其語多俳諧,故使落調。」
2.調式的類別和主音高度。例: 「C大調」 、「D大調」 。
3.語言中字音的高低升降。例: 「陽平調」 、「去聲調」 、「入聲調」 。
4.說話、讀書或朗誦的腔調。例: 「南腔北調」 、「鄉音鄉調」 。
5.言詞、意見。例: 「論調」 、「老調」 、「陳腔濫調」 。
6.人的風格才情或思想情感。例: 「格調」 、「情調」 。《晉書.卷五一.王接傳》:「王接才調秀出,見賞知音。」 唐.元稹〈酬翰林白學士代書一百韻〉:「脫俗殊常調,潛工大有為。」
7.戶稅。《新唐書.卷五一.食貨志一》:「唐之始時,授人以口分、世業田,而取之以租、庸、調之法。……丁隨鄉所出,歲輸絹二匹,綾、絁二丈,布加五之一,綿三兩,麻三斤,非蠶鄉則輸銀十四兩,謂之調。」
“调”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徒遼切集韻韻會正韻田聊切,𠀤音迢。說文和也。
玉篇和合也。
詩·小雅弓矢旣調。
禮·月令仲夏調竽笙竾簧。
又韻會揉伏也。
史記·秦本紀大費佐舜調馴鳥獸。
又正字通嘲笑也。
世說王丞相每調之。
又廣雅欺也,啁也,譀也,出買也。
又莊子·齊物論而獨不見之調調之刁刁乎。
註樹上枝葉搖動之形。
又官名。
周禮·地官調人掌司萬民之難而諧和之。
又姓。
廣韻周禮有調人,其後氏焉。
又廣韻集韻韻會𠀤張流切,音輈。朝也。
詩·周南未見君子,惄如調飢。
毛傳調,朝也。
又作輈。
又廣韻集韻韻會𠀤徒弔切,迢去聲。
玉篇選調也。
史記·秦始皇紀下調郡縣,轉輸菽粟芻藁。
註下令調斂也。
前漢·食貨志馬數萬匹,卒掌者不足,乃調旁近縣。
師古註謂選發之也。
又張釋之傳十年不得調。
師古註選也。
又袁盎傳盎以數直諫,不得久居中,調爲隴西都尉。
師古註遷也。
又玉篇度也。
增韻算也。
前漢·鼂錯傳調立城邑毋下千家。
師古註謂算度之也。
又玉篇求也。
又類篇賦也。
正字通民賦曰調,晉平吳制戸調。見晉書。
又唐賦,人之制有四,二曰調。見舊唐書。
又廣韻韻調也。
增韻音調,樂律也。才調,韻致也。
又韻會詩也。
又叶從紅切,音同。
屈原·離騷勉升降以上下兮,求矩矱之所同。湯禹儼而求合兮,摰咎繇而能調。
“调”形意通解
略說: 從「言」,「周」聲,本義為和諧、適合。詳解: 從「言」,「周」聲,本義為和諧、適合。《說文》:「和也。从言,周聲。」《詩‧小雅‧車攻》:「決拾既佽,弓矢既調。」鄭玄箋:「調謂弓強弱與矢輕重相得。」
「調」可表示調和。《禮記‧內則》:「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鹹,調以滑甘。」
「調」也可表示演奏。北周庾信〈春賦〉:「玉管初調,鳴絃暫撫,《陽春》、《淥水》之曲,對鳳迴鸞之舞。」
「調」還可表示調劑。漢桓寬《鹽鐵論‧本議》:「故鹽鐵均輸,所以通委財而調緩急,罷之不便也。」
「調」也指調理、調養。漢陸賈《新語‧道基》:「調氣養性,仁者壽長。」
「調」還指馴養、訓練。漢桓寬《鹽鐵論‧論儒》:「無鞭策,雖造父不能調駟馬。」
「調」也表示戲弄、嘲笑。唐李白〈越女詞〉之二:「賣眼擲春心,折花調行客。」王琦注:「調,嘲笑也。」
戲曲、詩歌的樂律、韻律也稱謂「調」。《莊子‧徐無鬼》:「夫或改調一弦,於五音無當也,鼓之,二十五弦皆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