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文言文意思
“条”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条”字

繁体:简化方式:删改部件或笔画

拼音:tiáo/tiāo

“条”字的古汉语解释

tiáo

1.名词 枝条;树枝。《与朱元思书》:“疏交映,有时见日。”

2.名词 条理。《屈原列传》:“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贯,靡不毕见。”

3.名词 条款;项目。《战国策·秦策》:“科既备,民多伪态。”

4.动词 通达;通畅。《汉书·礼乐志》:“声气远。”

5.量词 多指长形的物体或列的条项。《旧唐书·刑法志》:“约法为二十。”

【又】指人的性命。《陈州粜米》:“兀的不送了我这老命。”

【条畅】顺达通畅。

【条陈】分条陈述,也称分条陈述意见的书面材料。

【条贯】⒈条理;系统。⒉办事的程序手续。

“条”国语辞典解释

tiáo

名词
1.細長的樹枝。例: 「柳條」「枝條」 。唐.李白〈折楊柳〉詩: 「攀條折春色,遠寄龍庭前。」

2.長條形的物體。例: 「線條」「麵條」「便條」「油條」

3.項目、條目。例: 「條款」「條例」「法條」

4.次序、系統。例: 「有條不紊」「井井有條」

5.詞: (1)計算條狀物的單位。例: 「一條魚」「兩條線」「三條香菸」「五條裙子」 。(2)計算文書分項的單位。例: 《民法》共有一二二五條。」

形容词
1.長。《書經.禹貢》「厥草惟繇,厥木惟條。」

2.暢通無阻。例: 「條暢洞達」《戰國策.魏策一》「地四平,諸侯四通,條達幅輳,無有名山大川之阻。」

“条”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徒聊切集韻韻會田聊切,𠀤音迢。或作樤。
說文小枝也。
徐曰自枝而出也。
詩·周南伐其條枚。
枝曰條,榦曰枚。
 又長也。
書·禹貢厥木惟條。
 又木名。橘屬。
爾雅·釋木柚條。
詩·秦風有條有梅。
埤雅柚似橙而大于橘。一名條。
 又條理也。
書·盤庚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
 又條然,嘯貌。
詩·王風中谷有蓷,條其歗矣。
 又條達也。
前漢·郊祀歌聲氣遠條。
 又條鬯也。
前漢·律志隂陽萬物,靡不條鬯該成。
 又敎條。
史記·酷吏傳以興化條。
 又條奏。
前漢·元帝詔條奏無有所諱。
 又條例。
晉書·劉實傳春秋條例二十卷。顏師古曰:凡言條者,一一而疏舉之,若木條焉。
 又繩也。
禮·雜記喪冠條屬。
 又八風之一。
易緯通卦驗東北曰條風。
 又博雅條條,擾亂也。
 又鳴條,地名,在河東郡安邑縣。
 又國名。漢周勃封條侯。
 又姓。
姓苑晉有冉閔司空條枚。
 又集韻他彫切,音祧。枝落也。
詩·豳風蠶月條桑。
 又癡宵切。義同。
 又與滌通。
周禮·秋官·之屬條狼氏。
徒歷切,音滌。
 又叶徒流切,讀若頭。
陸雲·夏府君誄百行殊揆,君望斯周。栖儀初九,戢翼洪條。

“条”形意通解

略說: 金文從「」,「」聲,本義是小樹枝。後用作條狀物的量詞。

詳解: 金文從「」,「」聲,本義疑是小枝條。《說文》:「條,小枝也。从木,攸聲。」後或用作量詞。傳世文獻「」或用作本義,指樹木的枝條,《詩.周南.汝墳》:「遵彼汝墳,伐其條枚。」毛亨傳:「枝曰條,榦曰枚。

  金文辭例殘缺,意思不詳,蔡侯墓殘鐘:「鳴陽(揚)條虡。」「」疑讀作「」,表示遠的意思。曾憲通則以為「」有開暢的意思,《漢書.地理志》:「中繇木條」,顏師古注:「條,暢也。」故認為此句指鐘聲高揚,襯托開暢的竪虡,可備一說。

  戰國竹簡字讀為「」,指悲思,《郭店簡.性自命出》簡31:「其剌(烈)則流女(如)也以悲,條(悠)然以思。《爾雅.釋詁》:「悠、傷、憂,思也。」全句指其甚者則變化也帶有悲傷,使人興起憂傷的思緒。

  另戰國文字或以「」讀為「」,《上博竹書二.容成氏》簡40:「湯或(又)從而攻之,降自鳴攸(條)之述(遂),㠯(以)伐高神之門。」「鳴條」為地名,全句意謂湯又從而攻擊他,從鳴條的山間通道下去,討伐高神之門。「鳴條」一名亦見於傳世文獻,《尚書.湯誓序》:「伊尹相湯伐桀,升自陑,遂與桀戰于鳴條之野。作《湯誓》」參見「」。

  傳世文獻「」或用作量詞,謝朓《詠兔絲詩》:「爛熳已萬條,連綿復一色。」另字有通貫之義,《廣韻.蕭韻》:「條,貫也。《漢書.禮樂志》:「聲氣遠條鳳鳥鴹」,顏師古注:「條,達也。」另字又有條理之義,《書.盤庚上》:「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孔安國傳:「有條理而不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