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橐”文言文意思
“橐”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橐(简繁同形)
拼音:tuó
“橐”字的古汉语解释
tuó
1.名词 一种口袋。《战国策·秦策一》:“负书担橐。”
2.名词 风箱。《墨子·备穴》:“具炉橐。”
【橐驼】骆驼。
“橐”国语辞典解释
tuó
名词1.袋子。例: 「囊橐充盈」 。《詩經.大雅.公劉》:「迺裹餱糧,于橐于囊。」 《戰國策.秦策一》:「負書擔橐。」
2.古代冶煉時,用於鼓風的器具,即風箱。《淮南子.本經》:「鼓橐吹埵,以銷銅鐵。」 漢.高誘.注:「橐,冶鑪排橐也。」 三國魏.曹丕〈劍銘〉:「五色充鑪,巨橐自鼓。」
动词
用袋子裝藏。漢.王充《論衡.書虛》:「吳王夫差殺伍子胥,煮之於鑊,乃以鴟夷橐投之於江。」 清.徐珂《清稗類鈔.鑒賞類.許四山藏乳彝》:「掘之,得一銅器……乃橐以入城。」
<擬>
參見「橐橐」 條。
“橐”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𠀤他各切,音拓。說文囊也。
唐韻囊無底。
詩·大雅于橐于囊。
毛傳小曰橐,大曰囊。
左傳·宣二年趙盾見靈輒,爲簞食與肉,置諸橐而與之。
又冶器也。
老子·道德經天地之閒,其猶橐籥乎。
註橐者外之櫝,所以受籥也。籥者內之管,所以鼓橐也。
淮南子·本經訓鼓橐吹埵,以消銅鐵。
又盛衣食之器者曰橐梠。
莊子·天下篇禹親自操橐耜,而九雜天下之川。
又橐橐,杵聲也。
詩·小雅椓之橐橐。
又橐駝,獸名。言其負囊橐而駝物也。
揚雄·長楊賦敺橐駝,燒𤑺蠡。
又橐臯,吳地。
春秋·哀十二年公會吳于橐臯。
漢書屬九江郡。
又唐韻章夜切,音柘。義同。
又集韻都故切,音妒。木名。○按說文別立橐部,今倂入。
“橐”形意通解
略說: 甲骨文象以繩索綁束囊袋之形,本義是囊袋、袋子。詳解: 甲骨文象以繩索綁束囊袋之形,本義是囊袋、袋子。《說文》:「橐,囊也。从㯻省石聲。」段玉裁注:「《大雅》毛《傳》曰:『小曰橐,大曰囊。』」
甲骨文象囊袋中裝有物品,以繩索綁繫之形。因為「橐」是有底的袋子,所以只需綁繫一端,與「東」、「㯱」、「束」是無底的囊袋,以繩束其兩端有別。《戰國策》高誘注:「無底曰囊,有底曰橐。」
甲骨文用義有三,表示盛肉食之器具。用作方國名。又是蠹之初文,蠹為害木之蟲,引申有災害之義(參魯實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