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榻”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土盍切集韻韻會託盍切正韻託甲切,𠀤音塌。說文牀也。从冃从羽。
玉篇牀狹而長謂之榻。
釋名言鵪榻然近地也。
後漢·徐穉傳蕃在郡不接賔客,惟徐穉來,特設一榻。
又布名。
史記·貨殖傳榻布皮革千石。
漢書·音義榻布,白疊也。
又叶他悅切,音近忒。
蘇軾·滕王閣詩心驚魚龍會,目送鳧雁滅。使君東魯儒,府有徐孺榻。
“榻”形意通解
略說: 從「木」,「𦐇」聲。本義是狹長低矮的坐臥工具。詳解: 從「木」,「𦐇」聲。本義是狹長低矮的坐臥工具。《釋名.釋床帳》:「人所坐臥曰床。床,裝也,所以自裝載也。長狹而卑曰榻,言其榻然近地也。」又《說文新附》:「榻,牀也。从木,𦐇聲。」異體作「㯓」。《集韻.盍韻》:「榻,牀也。或作㯓。」古書中的例子如《後漢書.徐稚傳》:「蕃在郡不接賓客,唯稚來特設一榻,去則縣之。」《三國志.蜀書.簡雍傳》:「諸葛亮已下則獨擅一榻,項枕臥語,無所為屈。」
「榻」又表示几案。如《三國志.吳書.魯肅傳》:「眾賓罷退,肅亦辭出,乃獨引肅還,合榻對飲。」
「榻」通「搨」,表示摹印。如明代湯顯祖《牡丹亭.訓女》:「剛打鞦韆畫圖,閑榻着鴛鴦綉譜。」
热门专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

七年级至九年级部编版语文古诗词

部编版高中语文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