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文言文意思
“泰”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泰(简繁同形)
拼音:tài
“泰”字的古汉语解释
tài
1.名词 。《易经》六十四卦之一,象天地相交、通顺,与“否”相对,表示亨通、幸运等。《孔雀东南飞》:“先嫁得府史,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2.形容词 大方;不吝啬。《荀子·议兵》:“凡虑事欲孰而用才欲泰。”
3.形容词 骄纵;奢侈。《叔向贺贫》:“及恒子,骄泰奢侈。”
4.形容词 大。《汉书·食货志》:“收泰半之赋。”
5.形容词 通“太”。最;极。《淮南子··原道》:“泰古二皇。”
【又】过分;过于。《庄子·渔父》:“不泰多事乎?”
【泰山北斗】语出《新唐书·韩愈传赞》:“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云。”后用以比喻某一方面负有名望为当世所敬仰的人。亦作“泰斗”、“山斗”。
“泰”国语辞典解释
tài
形容词1.順適如意、命運亨通。例: 「泰運」 。
2.舒適、安樂。例: 「福體康泰」 、「國泰民安」 。
3.奢侈。例: 「驕泰」 、「奢泰」 。
4.暢通。例: 「天地交泰」 。
5.極。例: 「泰西」 。
副词
甚。通「太」 。例: 「泰過」 。
名词
1.《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乾(☰)下坤(☷)上。為天地交而二氣通之象。
2.泰國的簡稱。
“泰”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他蓋切,音太。說文滑也。
又大也。
前漢·郊祀歌揚金光,橫泰河。
又通也。
易·泰卦天地交泰。
又甚也。
詩·小雅昊天泰憮。
又寬也,安也。
論語君子泰而不驕。
又侈也。
晉語恃其富寵以泰於國。
又丘名。
爾雅·釋丘右陵泰丘。
又風名。
爾雅·釋天西風謂之泰風。
註西風成物,物豐泰也。
又山名。
爾雅·釋山泰山爲東嶽。
又有小泰山,在朱虛縣,汶水所出。
又州名。本晉海陵郡,今屬揚州府。
又泰安州,本唐泰州,屬濟南府。俱見廣輿記。
又澤名。
山海經瀤澤之水,東北流,注于泰澤。
又社名。
蔡邕·獨斷天子之宗社曰泰社。
又尊名。
禮·明堂位泰,有虞氏之尊也。
又韻補叶他計切,音替。
曹植·七啓元化參神,與靈合契。惠澤播於黎苗,威靈鎭乎無外。超隆平於殷周,踵羲皇而齊泰。
說文亦省作太。从水。俗作,非是。考證:〔有小泰山,在朱虛縣,汝水所出。〕 謹按前汶字註引水經汶水出朱虛縣泰山。酈道元註汶水出縣東西峿山,山在小泰山東。據此汝字謹改汶字。
“泰”形意通解
略說: 從「廾」從「水」,「大」聲。後來「大」和「廾」連成一體訛變為「𡗗」形,遂寫作「泰」。《說文》以為本義是滑,但古書中未見此用法。詳解: 從「廾」從「水」,「大」聲。後來「大」和「廾」連成一體訛變為「𡗗」形,遂寫作「泰」。《說文》以為本義是滑,但古書中未見此用法。《說文》又以「冭」為「泰」的古文。「冭」同「太」。「太」是「大」的分化字。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典籍之中大、太、泰三字往往通用。大為象形,太為分化,泰為假借。」參見「太」。
「泰」用同「大」、「太」。如《尚書.泰誓》之篇名,孔傳:「大會以誓眾。」孔穎達疏:「此會中之大,故稱『泰誓』也。」「泰」表示大常用作讚美之詞,如《漢書.禮樂志》:「揚金光,橫泰河。」
「泰」同「太」,表示程度過甚。如《詩.小雅.巧言》:「昊天已威,予慎無罪。昊天泰憮,予慎無辜。」鄭玄箋:「已、泰,皆言甚也。」《論衡.自紀》:「今不曰所言非,而云泰多。」
「泰」是《周易》六十四卦之一,卦形為乾上坤下。《周易.泰》:「《象》曰:天地交,泰。」李鼎祚集解引荀爽曰:「坤氣上升,以成天道;乾氣下降,以成地道。天地二氣,若時不交,則為閉塞;今既相交,乃通泰。」「泰」有通達、通暢之意。《廣雅.釋詁》:「泰,通也。」如唐代白居易〈采詩官〉:「言者無罪聞者誡,下流上通上下泰。」
「泰」表示安寧、安泰。如《莊子.庚桑楚》:「宇泰定者,發乎天光。」郭象注:「夫德宇泰然而定,則其所發者天光耳,非人耀。」《潛夫論.慎微》:「政教積德,必致安泰之福。」
「泰」表示寬裕。如《荀子.議兵》:「凡慮事欲孰,而用財欲泰。」楊倞注:「泰,不吝賞也。」又表示奢侈。如《國語.晉語》:「夫卻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軍,恃其富寵,以泰于國。」韋昭注:「奢泰於國。」
「泰」也表示驕縱、傲慢。《玉篇.水部》:「泰,驕也。」如《左傳.襄公三十年》:「大人之忠儉者,從而與之;泰侈者因而斃之。」《論語.子罕》:「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何晏集解:「時臣驕泰,故於上拜。」
「泰」還是山名,即泰山,是「五嶽」之首的東嶽。其主峰在山東省泰安市境內。《爾雅.釋山》:「泰山為東嶽。」如《史記.周本紀》:「漢興九十有餘載,天子將封泰山,東巡狩至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