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文言文意思
“求”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求(简繁同形)
拼音:qiú
“求”字的古汉语解释
qiú
1.动词 寻找;找寻。《察今》:“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伤仲永》:“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2.动词 探求;探索。《岳阳楼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游褒禅山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动词 要求;责求。《子鱼论战》:“明耻教战,求杀敌也。”《马说》:“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动词 请求;乞求。《触龙说赵太后》:“赵氏求救于齐。”《口技》:“又夹百千求救声。”
5.动词 谋求;索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6.动词 访求;访问。《苏武》:“陵降,不敢求武。”
7.动词 追求;求偶。《诗经·关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国语辞典解释
qiú
动词1.找尋、探索、設法得到。例: 「尋求」 、「探求」 、「實事求是」 、「緣木求魚」 。《呂氏春秋.慎大覽.察今》:「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2.懇託、乞助。例: 「求助」 、「懇求」 、「乞求」 、「祈求」 、「請求」 。《後漢書.卷八二.方術傳下.華佗傳》:「又有疾者,詣佗求療。」
3.要求。例: 「苛求」 、「求全責備」 。《論語.微子》:「無求備於一人。」 《論語.衛靈公》:「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4.貪圖。《論語.子罕》:「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唐.徐夤〈潤屋〉詩: 「潤屋豐家莫妄求,眼看多是與身讎。」
5.招引。《易經.乾卦.文言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孟子.公孫丑上》:「今國家間暇,及是時般樂怠敖,是自求禍也。」
名词
姓。如漢代有求仲。
“求”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巨鳩切集韻韻會渠尤切,𠀤音裘。說文索也。
增韻覓也,乞也。
易·乾卦同氣相求。
詩·大雅世德作求。
又招來也。
禮·學記發慮憲,求善良。
又等也。
書·康誥用康乂民作求。
傳求,等也。言爲等匹於商先王也。
又山水名。
山海經歷石山東南一百里曰求山。求水出于其上,潛于其下。
又姓。
三輔決錄漢有求仲。
又與裘通。
說文裘字,古省作求。
又與球通。
柳宗元·饗軍堂記琉球作流求。
又集韻恭于切,音拘。與蛷同。肌蛷,蟲名。或省作求。
又韻補叶渠之切,音奇。
班昭·東征賦貴賤貧富不可求兮,正身履道以俟時兮。
又叶彊於切,音渠。
陳琳·大荒賦雖遊目於西極兮,大道卷而未舒。仍皇靈之攸暢兮,爰稽余之所求。
又叶巨九切,音臼。
易林春栗夏梨,少鮮希有。斗阡石萬,貴不可求。考證:〔叶疆於切,音渠。〕 謹按韻會小補作強於切。強與彊同疆字。謹改彊。
“求”形意通解
略說: 甲金文象多足蟲之形,是「蛷」之初文(唐蘭、裘錫圭)。詳解: 甲金文象多足蟲之形,是「蛷」之初文(唐蘭、裘錫圭)。
「蛷」亦作「𧋛」、「𧒔」,《說文》:「𧒔,多足蟲也。从䖵求聲。𧋛,𧒔或从虫。」此外,《說文》認為「求」字是「裘」的古文,不確,甲金文中「求」、「裘」用法有別,應為二字。
甲骨文假借為祈求、求索義;又讀為咎,表示咎禍。金文用義有三,一,表示尋求、尋找,曶鼎:「求乃人,乃弗得」。二,表示選取,邾君鐘:「邾君求吉金,用自乍其龢鐘。」三,表示祈求,𦅫鎛:「用求丂(考)命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