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赇”文言文意思
“赇”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賕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qiú
“赇”字的古汉语解释
qiú
1.名词 贿赂;用来收买、买通他人的财物。《书博鸡者事》:“即诬守纳己赇。”
“赇”国语辞典解释
qiú
名词賄賂。用來買通別人的財物。《史記.卷一二六.滑稽傳.優孟傳》:「身死家室富,又恐受賕枉法。」
动词
行賄或受賄。《明史.卷二〇二.胡松傳》:「伊王欲拓其洛陽府第,計直十萬金,以十二賕嚴嵩,期必得。」
“赇”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巨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渠尤切,𠀤音求。說文以財枉法相謝也。
徐曰非理而求之也。
史記·滑稽傳又恐受賕枉法。
又玉篇賕,質也,請也。
“赇”形意通解
略說: 從「貝」,「求」聲。本義是行賄、賄賂。詳解: 從「貝」,「求」聲。本義是行賄、賄賂。《說文》:「賕,以財物枉法相謝也。从貝,求聲。」如《韓非子.八經》:「尊私行以貳主威,行賕納以疑法。」《漢書.西域傳下》:「姑句數以牛羊賕吏,求出不得。」
「賕」亦表示受賄。《說文》段玉裁注:「法當有罪而以財求免是曰賕。受之者亦曰賕。」如南宋周密《齊東野語.卷一》:「某非不自明,官暗而吏賕,故冤不得直也。」
「賕」還表示財物。如《魏書.帝紀第六》:「其有祖、父假爵號貨賕以正名者,不聽繼襲。」北宋王安石〈感事〉:「原田敗粟麥,欲訴嗟無賕。」參見「賄」、「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