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文言文意思
“丘”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丘(简繁同形)
拼音:qiū
“丘”字的古汉语解释
qiū
1.名词 土堆;小土山。《愚公移山》:“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2.名词 坟墓。《史记·吴王濞列传》:“烧残民家,掘其丘冢。”
3.名词 丘墟;废墟。屈原《哀郢》:“曾不知夏之为丘兮。”
4.量词 即垄,田亩耕作单位。古代以九夫为一井,四井为一邑,四邑为一丘。《采草药》:“一丘之禾,则后种者晚实。”
【辨】岭,山,陵,丘。见“陵”字。
【丘墟】⒈废墟;荒地。⒉坟墓。
【丘壑】⒈深山幽谷。常指隐居处。⒉画家的构思布局。
“丘”国语辞典解释
qiū
名词1.小土山、小土堆。例: 「沙丘」 、「丘陵」 、「丘垤」 。唐.柳宗元〈愚溪詩序〉:「愚溪之上,買小丘為愚丘。」
2.墳冢、墳墓。《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亦何面目復上父母丘墓乎?」
3.姓。如元代有丘處機。
形容词
大、長。
“丘”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去鳩切集韻韻會祛尤切正韻驅尤切,𠀤音蚯。阜也,高也。四方高,中央下曰丘。爾雅·釋丘非人爲之曰丘。
又前高後下曰旄丘。
博雅小陵曰丘。
又周禮·春官·大司樂凡樂,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而奏之。夏日至,于澤中之方丘而奏之。
疏土之高者曰丘。因高以事天,故於地上。因下以事地,故於澤中。
又地名。帝丘,本顓頊之墟,今澶州濮陽縣。
又營丘,商丘,楚丘,靈丘,葵丘,咸丘,虎丘,皆地名。
又三丘。
張衡·思玄賦過少昊之窮野兮,問三丘乎句芒。
註蓬萊,方丈,方壺,三者皆羣仙所居。
又前漢·𠛬法志四井爲邑,四邑爲丘。丘,十六井也。
又春秋·成元年作丘甲。
胡傳益兵也,卽丘出一甲,則一甸之中,共百人爲兵矣。
又聚也。
孔安國·尚書序九州之志,謂之九丘。言九州所有,皆聚此書也。
又崇丘,亡詩篇名。言萬物得極其高大也。
又大也。
前漢·楚元王傳高祖微時,嘗與賓客過其丘嫂食。
註長嫂之稱。
又空也。
前漢·息夫躬傳寄居丘亭。
又丘里。
莊子·則陽篇少知問太公調曰:何謂丘里之言。曰:丘里者,合十姓百名,以爲風俗也。
又比丘。
魏書·釋老傳桑門爲息心,比丘爲行乞。
又姓。
又左丘,龍丘,咸丘,虞丘,梁丘,母丘,陶丘,浮丘,麥丘,水丘,吾丘,皆復姓。
又韻補叶祛其切,音欺。
詩·衞風送子涉淇,至于頓丘。叶下媒期。
小雅楊園之道,猗于畝丘。叶下詩之。
左傳·僖十五年史蘇占之曰:不利行師,敗於宗丘。叶上姬旗。
又叶苦高切,音尻。
楚辭·九懷玄鳥兮辭歸,飛翔兮靈丘。望谿兮蓊鬰,熊羆兮呴嘷。
又叶丘於切,音區。
𨻰琳·大荒賦過不死之靈域兮,仍羽人之丹丘。惟民生之每每兮,佇盤桓以躊蹰。古丘區聲通。
顏師古曰古語丘區二字音不別,今讀則異。互見匚部區字註。
集韻本作丠,亦作𡊣。
“丘”形意通解
略說: 甲骨文「丘」象兩個小山丘,本義是小山。詳解: 甲骨文象兩個小山丘之形,本義是土丘、小山。一說「丘」象四方高中央低的地形,孔子名丘,就是因為他的頭頂中間是凹的(參《史記.孔子世家》)。甲骨文象二峰形,與「山」字作三峰之形有別。金文訛變為象兩人背對背站立的「北」形,為小篆字形所本。戰國文字「丘」下從「土」,與《說文》古文形近。
甲骨文用作地名,《合集》875正:「才(在)丘」。金文用作地名,鄂君啟車節:「昜(陽)丘」。又用作姓氏,廿七年安陽戈:「工帀(師)梁丘」,「梁丘」是複姓,春秋時齊國有梁丘據,漢時有梁丘賀。又用作本義,子禾子釜:「丘關之釜」,「丘關」是齊國的關口名,郭沫若指出因為該關口地處山丘而得名。
戰國竹簡用作人名,《上博竹書五.季庚子問於孔子》簡9:「丘聞之」,「丘」指孔子,此處孔子自道聽聞某事。
《說文》:「丠(丘),土之高也,非人所爲也。从北从一。一,地也。人居在丘南,故从北。中邦之居,在崐崘東南。一曰:四方高中央下爲丘。象形。凡丘之屬皆从丘。𤤘(𡊣),古文从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