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文言文意思
“九”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九(简繁同形)
拼音:jiǔ
“九”字的古汉语解释
jiǔ
1.数词 九。
2.数词 泛指多数或多次。《齐桓晋文之事》:“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
【九泉】⒈深渊。⒉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指阴间。
【九天】⒈指天的中央和八方。⒉指天的最高处。⒊道家指天上神仙居住的地方。
【九原】⒈山名,在今山西省新绛县北,为晋代卿大夫的墓地。⒉指死后埋葬的地方;阴间。
【九州】⒈古代中国设置的九个州,具体说法不一。《尚书·禹贡》中为冀、豫、雍、扬、兖、徐、梁、青、荆。⒉泛指中国。
【九族】九代家族,即高祖、曾祖、祖、父、自身、子、子孙、曾孙、玄孙。《左传·桓公六年》注认为“九族”是外祖父、外祖母、从母子、妻父、妻母、姑之子、姊妹之子、女之子以及自己的同族。
“九”国语辞典解释
jiǔ
名词1.介於八與十之間的自然數。例: 「七、八、九、十……。」 大寫作「玖」 。阿拉伯數字作「9」 。
2.姓。如唐代有九嘉。
形容词
形容極多。例: 「九霄雲外」 、「九泉之下」 、「九牛一毛」 。
副词
表示多數、多次。例: 「九死一生」 。《淮南子.脩務》:「公輸般設攻宋之械,墨子設守宋之備,九攻而墨子九卻之。」
“九”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正韻舉有切集韻韻會己有切,𠀤音久。數也。說文陽之變也。
易·乾·文言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列子·天瑞篇一變而爲七,七變而爲九,九變者,究也。
又算法曰九九。
韓詩外傳齊桓公設庭爎待人士,不至。東野有以九九見者,曰:九九薄能耳,君猶禮之,况賢於九九者乎。
註若今九章算法。
又荆楚歲時記俗用冬至次日,數及九九八十一日爲寒盡。
又史記·騶衍傳中國之外,有赤縣神州者九。
又九之爲言多也。
公羊傳·僖九年葵丘之會,桓公震而矜之,叛者九國,言叛者衆,非實有九國也。宋趙鵬飛曰:會葵丘惟六國,會鹹牡丘皆七國,會淮八國,猶漢紀謂叛者九起也。
又陽九,戹也。
左思·吳都賦世際陽九。
註陽戹五,隂戹四,合爲九。
又姓。
又複姓。
何氏姓苑岱縣人,姓九百,名里。
又秦穆公時九方阜,一名歅。善相馬,見列子。
又隷書防詐譌,凡紀數,九借用玖。
𨻰絳曰洪容齋五筆,九作久,陽數九爲老久義也。玖,黑色玉也。借作玖,非。
又韻會渠尤切,音仇。國名。
史記·殷本紀九侯。
註音仇。
又集韻正韻𠀤居尤切,音鳩。聚也。
論語九合諸侯。
莊子·天下篇禹親操橐耜,以九雜天下之川。
註九,讀糾。糾合錯雜,使川流貫穿注海也。九與鳩糾勼𠀤通。
“九”形意通解
略說: 甲骨文「九」象手臂之形,為「肘」的初文。後假借為數字。詳解: 甲骨文「九」與「肘」同形,商周金文、戰國文字構形皆與甲骨文同。「九」表示手肘,是「肘」的初文(丁山、明義士、李孝定),後來於字下加點寫作「寸」字,參見「肘」。「九」後來假借為數字。《說文》:「九,陽之變也。象其屈曲究盡之形。凡九之屬皆从九。」
甲骨文用作本義,《合集》13677正:「疾九(肘)」,指肘有疾。
另,甲金文表示數目和序數,《合集》358:「𤉲(燎)九牛」,指用九頭牛進行燎祭。《合集》8108:「九月,才(在)鯀。」折方彝:「隹(唯)王十又(有)九祀。」「祀」即年,這裏指周王十九年。
戰國竹簡亦用作數詞,《上博竹書二.容成氏》簡5:「匡天下之正(政)十又(有)九年而王天下。」
馬王堆帛書有「九州」一詞,傳世文獻《書.禹貢》:「禹別九州。」按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另馬王堆帛書亦有「九天」一詞,《楚辭.離騷》:「指九天以為正兮。」王逸注:「九天,謂中央八方也。」
古璽中「九」通假為「鳩」,《古璽彙編》1551:「孫九(鳩)益(夷)。」吳振武、徐在國均讀為「鳩夷」,《路史》以其為「宋公族之後」。
傳世文獻中「九」除了用作數詞,還可泛指多數,《廣雅.釋詁四》:「九,究也。」汪中《述學.釋三九上》:「因而生人之措辭,凡一二之所不能盡者,則約之三以見其多;三之所不能盡者,則約之九以見其極多,此言語之虛數也。」劉師培《古書疑義舉例補.虛數不可實指之例》:「蓋『九』訓為『究』,又為極數,凡數之指其極者,皆得稱之為九,不必泥于實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