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乂”文言文意思
“乂”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乂(简繁同形)
拼音:yì
“乂”字的古汉语解释
yì
1.动词 治理。《汉书·武五子传》:“保国乂民。”
2.形容词 安定。《北史·齐文宣帝纪》:“朝野安乂。”
3.名词 有才能的人。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儁乂盈朝。”
“乂”国语辞典解释
yì
动词1.割草。刈的本字。《說文解字.丿部》:「乂,芟艸也。」
2.治理。《漢書.卷六三.武五子傳.齊懷王劉閎傳》:「保國乂民,可不敬與!」 唐.韓愈〈爭臣論〉:「閔其時之不平,人之不乂,得其道不敢獨善其身,而必以兼濟天下也。」
形容词
安定、平靜。《史記.卷一二.孝武本紀》:「漢興已六十餘歲矣,天下乂安。」 《文選.張衡.東京賦》:「區宇乂寧,思和求中。」
名词
才德出眾的人。《書經.皋陶謨》:「翕受敷施,九德咸事,俊乂在官。」 《南史.卷四.齊高帝本紀》:「官方與能,英乂克舉。」
ài
动词懲戒。例: 「懲乂」 。《新唐書.卷一〇〇.列傳.裴矩》:「太宗即位,疾貪吏,欲痛懲乂之。」
“乂”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魚肺切集韻魚刈切,𠀤音刈。說文芟草也。
爾雅·釋詁治也。
書·堯典有能俾乂。通作䢃。
又賢才之稱。
書·臯陶謨俊乂在官。
又集韻牛蓋切,音艾。懲創也。或作㣻。
通作刈艾。
“乂”形意通解
略說: 甲金文象古老時代用來剪除雜草的剪刀之形,本義是割草。詳解: 甲金文象古老時代用來剪除雜草的剪刀之形,其功用相當於今天的鐮刀,本義是鐮刀,用作動詞,表示割草。後來加「刀」旁,造「刈」字專門表示收割。《說文》:「乂,芟艸也。从丿、从乀相交。刈,乂或从刀。」《國語.齊語》:「時雨既至,挾其槍、刈、耨、鎛,以旦暮從事於田野。」韋昭注:「刈,鎌(鐮)也。」《方言》:「刈鉤,江淮陳楚之間謂之鉊,或謂之鐹。自關而西或謂之鉤,或謂之鎌,或謂之鍥。」「刈」可表示收割香草,如《楚辭.離騷》:「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冀枝葉之峻茂兮,願竢時乎吾將刈。」指收割蘭、蕙等香草(參王鳳陽)。
從割草除草引申,「乂」可泛指治理,又引申指安定,如「乂安」、「乂寧」指太平、安寧,治國安民是有才能的表現,由此引申可指才德過人的人,如「俊乂」(又作「俊艾」)。
甲骨文用作地名,《合集》10969:「王狩于乂」,意謂商王在乂地狩獵。又用作用牲法,是一種宰殺祭牲的方法,《合集》32103:「其乂大乙」,「大乙」即「太乙」,指殷先王成湯,意謂用宰割的方法處理祭牲來祭祀太乙。金文用作族氏名,子乂觚:「子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