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啾”文言文意思
“啾”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啾(简繁同形)
拼音:jiū
“啾”字的古汉语解释
jiū
1.名词 吟声。班固《答宾戏》:“夫啾发投曲,感耳之声。”
2.动词 吹奏。李咸用《远公亭牡丹》:“平头奴子啾银笙。”
“啾”国语辞典解释
jiū
<擬>1.形容幼兒所發出的聲音。《說文解字.口部》:「啾,小兒聲。」
2.形容蟲鳥或鈴鐸等細碎嘈雜的聲音。例: 「啁啾」 。《楚辭.屈原.離騷》:「揚雲霓之晻藹兮,鳴玉鸞之啾啾。」
“啾”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正韻卽由切集韻韻會將由切,𠀤音遒。說文小兒聲也。
廣韻啾唧,小聲。
又屈原·離騷鳴玉鸞之啾啾。
註王逸云:啾啾,鳴聲。
又集韻與噍通。詳噍字註。或書作𠷘。
又字秋切,音酋。小聲。
又集韻類篇𠀤莊交切,音巢。小兒聲。或作𠿈。
楚辭·招隱士歲暮兮不自聊,蟪蛄鳴兮啾啾。
“啾”形意通解
略說: 從「口」,「秋」聲。「啾」是象聲詞,表示小兒聲。詳解: 從「口」,「秋」聲。「啾」是象聲詞,表示小兒聲。《說文》:「啾,小兒聲也。从口,秋聲。」
「啾」又表示嘈雜之聲。如《楚辭.九歌.山鬼》:「靁填填兮雨冥冥,猨啾啾兮又夜鳴。」唐代杜甫〈兵車行〉:「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啾」也表示口吟。《文選.班孟堅〈荅賓戲〉》:「夫啾發投曲,感耳之聲,合之律度,淫䵷而不可聽者,非韶夏之樂也。」李善注引項岱曰:「啾,口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