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臼”文言文意思
“臼”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臼(简繁同形)
拼音:jiù
“臼”字的古汉语解释
jiù
1.名词 舂米的土坑。《易·系辞下》:“断木为杵,掘地为臼。”
2.名词 用木、石凿成的舂米的器具。《后汉书·冯衍传》:“儿女常自操井臼。”
3.动词 用臼舂米。《芋老人传》:“纺织井臼,佐读勤苦。”
【又】像臼形,凹陷。《苦斋记》:“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中。”
“臼”国语辞典解释
jiù
名词1.中間下凹的舂米器具。例: 「石臼」 、「磨臼」 。漢.王充《論衡.量知》:「穀之始熟曰粟,舂之於臼,簸其粃糠。」
2.二一四部首之一。
形容词
形狀像臼的。例: 「臼齒」 。
“臼”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其九切集韻韻會正韻巨久切,𠀤音咎。說文舂也。本作𠚒,隷省作臼。古者掘地爲臼,其後穿木石。象形,中象米。
徐曰臼字中四注,與函字下,鼠字上,及古文齒字,皆偶相似而非也。
世本雍父作臼。
呂氏春秋赤冀作臼。
易·繫辭斷木爲杵,掘地爲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
沈約·捉搦歌粟榖難舂付石臼。
柳宗元詩日午夢覺無餘聲,山童隔竹敲茶臼。
又星名。
史記·天官書杵臼四星,在危南。
註杵臼三星,在丈人星旁,主軍糧。
又地名。
左傳·僖二十四年濟河圍令狐,入桑泉,取臼衰。
註解縣東南有臼城。
又水名。
左傳·定五年將涉于成臼。
註江夏竟陵縣有臼水,出𦖂屈山,西南入漢。
後漢·章帝紀罷常山,呼沱石臼河漕。
註石臼,河名也,在今定州唐縣東北。
又山名。
山海經踵臼之山,無草木。
又鳥名。
讀曲歌打殺長鳴雞,彈去烏臼鳥。
又樹名。
古西洲曲日暮伯勞飛,風吹烏臼樹。
又姓。
左傳華謳家臣臼任。
又韻補叶敞呂切,音處。
韓愈·元和聖德詩遂自顚倒,若杵投臼。叶下渚。
“臼”形意通解
略說: 甲金文未見單獨成字,但有用作「舂」、「秦」、「舊」等字的部件。象舂米用的臼,中間的小點象要舂搗的米粒,本義是舂米的器具,中間凹下,用石頭或木頭製成。詳解: 甲骨文的「臼」字作「凵」形,應是「臼」字初形(馬敍倫),可證《說文》所記古時在地上掘坎而成臼,後來挖木頭或石頭作臼的說法是對的(季旭昇)。又《易·繫辭下》有「斷木為杵,掘地為臼」之說,亦足為證。金文才在中間加小點會意。楊樹達以為「臼」字之構形若只作「凵」形,則象坎陷而已,「臼」義不顯。於「凵」內加象米(或泛指穀物)的小點,則「臼」義明顯。
李學勤則認為沒有加象米的小點的「凵」形不是「臼」字,根據以上的論證,此說可商。
簡帛文字用作本義,《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簡45背1:「舂臼」,指舂米用的臼。《馬王堆.五十二病方》第73行:「取杞本長尺,大如指,削,舂木臼中,煮以酒」,指拿一尺長的杞本,如手指般大,切開,在木臼裏舂搗,然後用酒煮。
《說文》:「𦥒(臼),舂也。古者掘地爲臼,其後穿木石。象形。中米也。凡臼之屬皆从臼。」段玉裁改「舂也」為「舂臼也」,又改「中米也」為「中象米也」,注云:「各本無臼字,今補。『杵』下云:『舂杵也』,則此當云『舂臼也』明矣,引伸凡凹者曰臼。」
另外,勿將「臼」與兩手相對之「𦥑」形相混,參見「𦥑」、「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