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文言文意思
“舆”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輿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yú
“舆”字的古汉语解释
yú
1.名词 车子。《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2.名词 轿子。《晋书·王导传》:“乘肩舆,具威仪。”
3.动词 抬。《苏武传》:“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
4.名词 大地,常“方舆”连用。《甘藷疏序》:“方舆之内,山陬海澨,丽土之毛足以活人者多矣。”
【舆病】抱病登车。
【舆梁】可以通车的桥梁。
【舆论】公众的言论。
【舆人】造车之人。众人。古代十等人中第六等,指职位低微的吏卒。
【舆台】下等人。古代十等人中,舆为第六等,台为第十等。泛指地位低下的人。
【舆薪】满车柴薪,比喻大且易见的事物。
“舆”国语辞典解释
yú
名词1.用手抬扛的車。《字彙.車部》:「轝,兩手對舉之車。」
2.泛指車。同「輿」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郡有官吏、僧道、耆老、音樂、車轝、武衛、鑾鈴,爭來迎奉。」
3.載送靈柩的器具。唐.玄宗〈優恤張守潔等制〉:「用加優恤,以慰泉壤。宜官造靈轝,給傳還鄉。」
动词
扛、舉。《遼史.卷五五.儀衛志一》:「皇帝乘椅,自便殿轝至西便門。」
yú
名词1.車。例: 「舍舟就輿」 。《老子》第八〇章:「雖有舟輿,無所乘之。」
2.轎子。例: 「肩輿」 、「彩輿」 。《遼史.卷五五.儀衛志一》:「輿:以人肩之,天子用韝絡臂綰。」 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八下.滇遊日記九》:「油碧輿五六肩,乃婦人之遊於林間者,不能近辨其為何樹也。」
3.地域、疆域。例: 「輿地」 、「輿圖」 。《史記.卷六〇.三王世家》:「御史奏輿地圖,他皆如前故事。」
动词
扛抬。《漢書.卷六四上.嚴助傳》:「輿轎而隃領,拕舟而入水。」 《隋書.卷八一.東夷傳.流求傳》:「王乘木獸,令左右輿之而行,導從不過數十人。」
形容词
公眾的。例: 「輿論」 。《資治通鑑.卷二二九.唐紀四十五.德宗建中四年》:「頃者竊聞輿議,頗究群情。」
“舆”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以諸切集韻韻會羊諸切等韻雲諸切,𠀤音余。說文車底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輿人爲車。
註輿人專作輿,而言爲車者,車以輿爲主也。
後漢·輿服志上古聖人觀轉蓬始爲輪,輪行不可載,因物生智,復爲之輿。
韻會詩詁曰:輈軸之上加板以載物,軫、軾、轛、較之所附植,輿,其總名也。
又乗輿。
蔡邕·獨斷天子所御車馬、衣服、器械、百物曰乗輿。
註輿,車也。乗,載也。
又韻會權輿,始也。造衡自權始,造車自輿始也。
又正韻堪輿,天地之總名。
前漢·藝文志堪輿金匱十四卷。
註堪,天道。輿,地道。
又載而行之之意。
左傳·僖十一年敬禮之輿也。
註謂其載禮以行也。
又襄二十四年令名德之輿也。
又負也。
戰國策百人輿瓢而趨。
又廣韻多也。
集韻衆也。
左傳·僖二十八年晉文公聽輿人之誦。
又韻會扶輿,佳氣貌。
又美稱。
司馬相如·子虛賦扶輿綺靡。
又輿人,賤官。
左傳·昭四年輿人納之。
又丘輿,地名。
左傳·成四年鄭公子偃敗諸丘輿。
註鄭地。
又平輿。
後漢·郡國志平輿,屬汝南郡。
註古沈子國也。
又姓。
韻會周大夫伯輿之後。
又廣韻韻會正韻𠀤羊茹切,音豫。
增韻舁車也。兩手對舉之車。
集韻或作轝。
史記·封禪書作轝。轝字从車从與,作車與。考證:〔後漢·輿服志上古聖人觀轉蓬,始爲輪,輪行不可載,因物生智,後爲之輿。〕 謹照原文後爲之輿改復爲之輿。〔又廣韻權輿,始也。造衡自權始,造車自輿始也。〕 謹按廣韻無此語,查係韻會。謹將廣韻改韻會。
“舆”形意通解
略說: 金文從「車」,「舁」聲,本義是車箱,古代的車最初是由人力擔擡,故從象四手的「舁」,由於車輿是由眾力擡起,後用為「眾多」之義,如「輿論」即眾多的議論。詳解: 金文從「車」,「舁」聲,本義是車箱,古代的車最初由人力擔擡,稱為「肩輿」,故從象四手的「舁」。由於車輿需要眾力才能擡起,故其後用來表示眾多之義,如「輿論」、「輿評」、「輿誦」即眾多或眾人的議論。後來車箱才漸用牛馬來拉動,在古代除用於日常生活,又用作戰車。戰國竹簡或省聲符「舁」作「廾」。《說文》:「輿,車輿也。从車,舁聲。」
金文「輿」讀為「與」,用作地名,閼輿戈:「閼輿(與)。」《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伐韓,軍於閼與。」閼與為韓地,後來為趙國所併,在今山西和順縣西北。
戰國竹簡「輿」讀為「舉」,鄭玄注《周禮.天官.膳夫》:「殺牲盛饌曰舉。」《包山楚簡》簡241:「輿(舉)𥂰吉之敓」,《廣雅.釋詁》:「輿,舉也。」𥂰吉為自然神,全句指殺牲陳設盛饌以拜祭𥂰吉的禱詞。睡虎地秦簡用作本義,指車輿,《睡虎地秦簡.秦律雜抄》簡27:「傷乘輿馬,夬革一寸,貲一盾」,指傷害了為帝王駕車的馬匹,馬皮破傷一寸,罰一盾。
馬王堆帛書「輿」讀為「譽」,《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第178行:「夫是以侯王自胃(謂)孤、寡、不穀,此其賤之本與?非也?故至數輿(譽)無輿(譽)。」傅奕、范應元本《老子》作「故至數譽無譽」,全句本指因此侯王自稱為孤、寡、不穀,這是把低賤視作根本嗎?不是嗎?所以最高稱譽是無須誇譽的(陳鼓應)。另「輿」亦可讀為「與」,與「而」字通,《馬王堆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觸龍見趙太后章》第189行:「輿(而)恐玉𦡊(體)之有所郄也」,指恐怕身體有不正常的地方。《戰國策.趙策》及《史記.趙世家》均作「而」。
傳世文獻「輿」後來借用為眾多之義,《廣雅.釋詁三》:「輿,多也。」《國語.晉語三》:「惠公入而背外內之賂,輿人誦之。」韋昭注:「輿,眾也。」全句指惠公回國而背棄了答應給國內外送他財物的人的事,眾人諷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