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文言文意思
“就”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就(简繁同形)
拼音:jiù
“就”字的古汉语解释
jiù
1.动词 接近;靠近;趋向。《劝学》:“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赤壁之战》:“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
2.动词 上;上登。《信陵君窃符救赵》:“乃谢客就车。”
3.动词 就任;就职。《陈情表》:“臣具以表闻,辞职不就。”
4.动词 参加;参与。《芋老人传》:“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
5.动词 承受;接受。《殽之战》:“使归就戮于秦。”
6.动词 择取;效法。《原君》:“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7.动词 成就;成功。《乐羊子妻》:“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荆轲刺秦王》:“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8.动词 看;观赏。《过故人庄》:“等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9.介词 向;从;跟。《狱中杂记》:“余尝就老胥而求焉。”
10.介词 就着;根据。《芋老人传》:“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芋视之者。”
11.连词 即便;即使。《三国志·蜀书·法正传》:“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12.副词 即,便。《红楼梦》:“至院外,就有跟贾政的小厮上来抱住。”
【就使】即使。
“就”国语辞典解释
jiù
动词1.成功、完成。例: 「造就人才」 、「功成名就」 。唐.魏徵〈述懷〉詩: 「縱橫計不就,慷慨志猶存。」
2.從事。例: 「就職」 、「就業」 。《水滸傳》第四一回:「科舉不第,棄文就武。」
3.趨近、靠近。例: 「避重就輕」 、「就近照顧」 。《易經.乾卦.文言曰》:「水流濕,火就燥。」 唐.孟浩然〈過故人莊〉詩: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4.因襲。例: 「因陋就簡」 。晉.張華〈王公上壽酒食舉樂歌詩表〉:「是以一皆因就,不敢有所改易。」
5.依順、依從。例: 「遷就」 、「半推半就」 。《水滸傳》第二三回:「武松把半截棒丟在一邊,兩隻手就勢把大蟲頂花皮肐𦞂地揪住。」
副词
1.即刻、馬上。表示事情或動作很快就要發生。例: 「你等我一下,我去去就來。」 、「一會兒就知道了。」
2.只、僅。例: 「就剩下這一個了。」
3.表示肯定。例: 「這就對了!」 、「那就是他家。」
4.早已。例: 「一個鐘頭前,我就來了。」
5.偏、偏偏。例: 「我就不信我做不來。」
代词
此、其。唐.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千歌百舞不可數,就中最愛霓裳舞。」
介词
依照。例: 「就事論事」 、「就原來的規畫加以調整。」
连词
1.表承接、選擇、讓步等關係之詞。例: 「遇到紅燈,就得停下來。」 、「一到家,就去休息了。」 、「你不同意,那就算了。」
2.縱使、即使。例: 「你就不說,我也知道。」 《儒林外史》第二回:「若是不進學,就到八十歲,也還稱小友。」
“就”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疾僦切,音鷲。說文就,高也。从京,从尤。
徐曰尤,異也。尤高人所就之處,語曰:就之如日。會意。
廣韻成也,迎也。
詩·邶風就其深矣,方之舟之。
周頌日就月將,學有緝熙于光明。
又卽也。
齊語聖王之處士也,使就閒燕,處工就官府,處商就市井,處農就田野。
又增韻從也。
禮·檀弓先王之制,禮也。過之者俯而就之。
又帀也。
禮·禮器大路繁纓一就。
註五采一帀曰就。
又能也。
左傳·哀十一年郊之戰,季孫曰:須也弱。有子曰:就用命焉。
註雖少年,能用命也。
又終也。
郭璞曰凡事物成就亦終也。
又姓。
後漢書菟賴氏,改爲就氏。考證:〔齊語先王之處士也,使就燕閒。〕 謹照原文先王改聖王。燕閒改閒燕。〔禮·檀弓先王之制,禮也。過者,使俯而就之。〕 謹照原文改過之者俯而就之。〔左傳·哀十一年淸之戰。〕 謹照原文改郊之戰。
“就”形意通解
略說: 甲金文從「亯」從「京」,「亯」象宗廟建築,「京」象高臺之形,把宗廟之形的「亯」置於「京」上,表示在高處祭享之意(王蘊智、郝士宏)。詳解: 甲金文從「亯」從「京」,「亯」象宗廟建築,「京」象高臺之形,把宗廟之形的「亯」置於「京」上,表示在高處祭享之意(王蘊智、郝士宏)。
楚文字「亯」字下部與「京」上部共用筆劃,秦簡始見從「尤」從「京」之「就」,是小篆所據。
甲骨文用作地名,金文表示成也,有累增、增益之意,金文「申就乃命」一語多見,表示增益舊命,是指周王在已有舊命的基礎上,對受命者賦予新命時的用語(參何樹環)。師克盨:「昔余既令(命)女(汝),今余唯申就乃令(命),令(命)女(汝)更乃且(祖)考」。又用作人名。又表示前往,金文或加從「辵」旁,史叀鼎:「日就月將」,《詩.周頌.敬之》:「日就月將,學有緝熙于光明。」毛亨傳:「將,行也。」高亨《詩經今注》:「就,前往」,指每天每月都有進步,形容日積月累,持之有恆。鄂君啟車節:「就郢,見其金節則毋政(征)」,「就郢」即前往郢地。
《說文》:「就,就,高也。从京从尤。尤,異於凡也。𡰜,籒文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