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尨”文言文意思
“尨”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尨”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lóng/máng/méng/páng

“尨”字的古汉语解释

máng

1.名词 多毛狗。《诗经·召南·野有死麕》:“无使也吠。”

2.形容词 杂色的。《左传·闵公二年》:“衣之服,远其躬也。”

páng

形容词 通“庞”,庞大。柳宗元《三戒》:“虎见之,然大物也。”

méng

见“尨茸”。

【尨茸】蓬松的样子。

“尨”国语辞典解释

páng

形容词
1.色雜不純。《左傳.閔公二年》「衣之尨服,遠其躬也。」

2.指眉髮斑白。《文選.張衡.思玄賦》「尉尨眉而郎潛兮,逮三葉而遘武。」

3.雜亂。例: 「語言尨雜」

4.巨大。同「龐」例: 「尨然」

máng

名词
多毛的狗。《詩經.召南.野有死麕》「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 《聊齋志異.卷一〇.胭脂》「感帨驚尨,鼠有皮胡若此?」

méng

參見「尨茸」 條。

“尨”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𠀤莫江切,音茫。
說文犬多毛者。从犬彡。
徐曰彡,毛長也。
詩·召南無使也吠。
周禮·地官凡外祭毀事用
 又雜也。
左傳·閔二年奇無常。
 又衣之服,遠其躬也。
,雜色。
 又高陽氏之子曰降,八凱之一。
 又集韻謨蓬切,音蒙。
左傳·僖五年狐裘茸。
茸,亂貌。
 又韻會通作厖,引書不和政厖。
說文。在犬部,从犬从彡。
毛氏曰,狗也。已从犬,又加犭作狵,非。考證:〔左傳·僖四年狐裘茸。〕 謹照原文四年改五年。

“尨”形意通解

略說: 甲骨文與篆文從「」,從「」,「」象毛,本義為長毛狗。

詳解: 甲骨文與篆文從「」,從「」,「」象毛,字象犬毛長之義,本義為長毛狗。《說文》:「尨,犬之多毛者。从犬,从彡。《詩》曰:『無使尨也吠。』」段玉裁注:「尨,犬之多毛者。《釋嘼》、毛傳皆曰:『尨,狗也。』此渾言之,許就字分別言之也。引伸為雜亂之偁。《小戎》箋曰『蒙尨』是也。牛白黑雜毛曰牻,雜語曰哤,皆取以會意。從犬彡。會意。彡以言其多毛也。……《詩》曰:『無使尨也吠。』《召南.野有死麇》文。

  卜辭用作本義,見於《合集》11208;亦用作人名,如《合集》4652:「令(命)尨」。

  印璽文字用作人名,如《古璽彙編》1526:「孫尨」。

  古書通作「」,如柳宗元〈三戒.黔之驢〉:「尨然大物也」;亦通作「」,表示姓氏,如《左傳.襄公四年》:「尨圉」,《漢書.古今人表》作「庬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