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文言文意思
“乘”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乘(简繁同形)
拼音:chéng/shèng
“乘”字的古汉语解释
chéng
1.动词 登;升。《涉江》:“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
2.动词 驾;坐;骑。《石钟山记》:“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之下。”
3.动词 凭借;趁着。《过秦论》:“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4.动词 因依;接连。《论积贮疏》:“兵旱相乘,天下大屈。”《<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
5.动词 利用。《教战守策》:“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
6.动词 欺凌;欺压。《国语·周语》:“乘人不义。”
7.动词 计量;计算。《韩非子·难一》:“为人臣者,乘事有功则赏。”
8.动词 顺应;顺着。《归去来兮辞》:“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9.动词 冒着;顶着。《登泰山记》:“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shèng
1.量词 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触龙说赵太后》:“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过秦论》:“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2.数词 “四”的代称。《殽之战》:“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乘槎】1.槎:竹、木筏。指登天。苏轼《次韵正辅同游白水山》:“岂知乘天女侧,独倚云机看织纱。”2.比喻入朝做官。杜甫《奉赠萧二十使君》诗:“起草鸣先路,乘动要津。”
【乘桴】1.乘坐竹木小筏。《论语·公冶长》:“子曰:‘道不行,乘浮于海。’”2.指避世。王维《济上四贤咏》:“已闻能狎鸟,余欲共乘。”
【乘化】顺应自然的变化。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聊乘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乘间】趁空;找机会。陈寿《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往者季汉分崩,九土颠覆,刘备、孙权乘作祸。”
【乘龙】1.比喻时机成熟后进行大的行动。《南齐书·芮芮虏传》:“陛下承乾启之机,因乘之运,计应符革祚,久已践极,荒裔倾戴,莫不引领。”2.对别人女婿的美称。《艺文类聚》卷四十引《楚国先贤传》:“孙儁字文英,与李元礼俱娶太尉桓焉女,时人谓桓叔元两女俱乘龙,言得婿如龙也。”后以“乘龙”喻佳婿。杜甫《李监宅》:“门阑多喜色,女婿近乘。”
【乘危】1.登高。《战国策·齐策三》:“历险乘,则骐骥不如狐狸。”2.踏上危险之地,冒险。吴兢《贞观政要·论略猎》:“圣主不乘,不徼幸。”
【乘隙】1.趁着空闲。2.利用机会。
【乘凶】旧时父母刚死不成服就婚聚叫乘凶。
【乘虚】1.凌空。《列子·周穆王》:“乘下坠,触实不硋。”2.腾空飞行。范晔《后汉书·矫慎传》:“盖闻黄老之言,乘入冥,藏身远遁。”3.趁人空虚无备。《后汉书·荀彧传》:“(吕)布乘寇暴,震动人心。”
【乘轩】乘坐大夫的车。泛指做官。
【乘舆】1.天子、诸侯乘坐的车。《孟子·梁惠王下》:“今乘已驾矣,有司未知所之,敢请。”2.皇帝用的器物。蔡邕《独断上》:“车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3.皇帝的代称。4.马车;兵车。王符《潜夫论·赞学》:“是故造父疾趋,百步而废,而托乘,坐致千里。”
“乘”国语辞典解释
chéng
动词1.登、升。《史記.卷八二.田單傳》:「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
2.駕馭、駕騎。《易經.繫辭下》:「服牛乘馬,引重致遠。」 《墨子.親士》:「良馬難乘,然可以任重致遠。」
3.搭坐,用某種交通工具代步。例: 「乘車」 、「乘飛機」 。
4.順應、趁、藉著。例: 「乘人之危」 、「乘風破浪」 、「乘勝追擊」 。
5.追逐、進攻。《史記.卷八.高祖本紀》:「楚兵不利,淮陰侯復乘之,大敗垓下。」 《漢書.卷七〇.陳湯傳》:「平明,四面火起,吏士喜,大呼乘之,鉦鼓聲動地。」
6.在數與數之間進行乘法運算。例: 「三乘二等於六。」
名词
1.數學上的運算方法之一。即乘法。例: 「加減乘除四則運算方法。」
2.姓。如漢代有乘弘。
shèng
名词1.量詞。古代計算車輛的單位。例: 「萬乘之國」 、「百乘之家」 。
2.史書。例: 「史乘」 。《孟子.離婁下》:「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一也。」
3.佛教用語。本是車乘之意,用來譬喻教法,以其能載修行者到達解脫的境界。例: 「大乘」 、「小乘」 。
“乘”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食陵切集韻韻會神陵切,𠀤音繩。廣韻駕也,登也。
易•乾卦時乘六龍以御天。
又因也。
孟子不如乘勢。
老子•道德經乗乗兮若無所歸。
又治也。
詩•豳風亟其乘屋。
又勝也。
周語乘人不義陵也。
又計也。
周禮•夏官•槀人乘其事,試其弓弩,以下上其食而誅賞。
又姓。漢煮棗侯乗昌。
又廣韻韻會實證切集韻石證切,𠀤音剩。車也。
詩•小雅元戎十乘,以先啓行。
又物雙曰乘。
左傳•僖三十三年弦高以乘韋先牛十二犒師。
揚子•方言雙鴈曰乘。
又物四數皆曰乘。
禮•少儀乘壺酒。
孟子發乗矢。
又乗丘,地名。
爾雅•釋地註乗丘,形似車乘也。
又草名。
爾雅•釋草望乘車。
註可爲索,長丈餘。
又韻會乘者,載也。取載事爲名。
孟子晋之乗。◎按韻瑞引晋乘入平聲,誤。今宗譜曰家乘,義與史乘通。
又傳燈錄禪有淺深階級,一小乘,一大乘。頓悟自心無漏智,此心卽佛,曰最上乘。
宋沙門契嵩•原敎篇五乘皆統之於三藏。一人乗,二天乗,三聲聞乗,四緣覺乘,五菩薩乘。後三乘導其徒出世也。前二乗以欲不可輒去,就其情而制之也。皆去聲。
又集韻諸應切,音證。姓也。
說文本作椉。
“乘”形意通解
略說: 甲金文從「大」從「木」,象人登上樹木,「木」上的「大」(象正面站立的人形)除張開兩臂外,兩足向木的左右兩側置放,有乘坐之意。戰國竹簡下部加從「車」,表示乘坐在車上,引申為一切的登乘。本義是登乘、騎乘、乘坐。詳解: 王國維指出甲骨文象人乘木之形。徐中舒認為甲骨文「乘」字下部所從是「木」的訛形,按「木」字上部略去中豎,寫作分岔形,應有表意作用,象可供人乘坐的樹杈之形。金文或加從象雙腳形的「舛」,戰國文字象兩足的「舛」或延伸與兩臂相交,或省去「木」,參見《古璽彙編》5373。楚文字或不從「木」而從「几」(與《說文》古文形近)或「車」,分別象登乘在几上和車上,表示登上之意同。古人登車以几為踏腳,《禮記.內則》:「乘必以几」,《儀禮.士昏禮》:「婦乘以几」(陳邦懷)。秦文字下部訛變為「桀」,是「乘」字小篆作「椉」,從「入」從「桀」的根據。
「乘」由乘坐馬車,引申為車的量詞,由於古代的車多由四匹馬牽引,故「乘馬」表示四匹馬。
甲骨文用作人名,《合集》171:「令望乘」,「望乘」是商王武丁時的軍事將領。
金文用作本義,表示乘坐,麥尊:「王乘于舟」。又用作量詞,表示馬車的單位,多友鼎:「孚(俘)戎車百乘」,指俘獲一百輛戰車。又用作數詞,表示四,虢季子白盤:「王睗(賜)乘馬」,意指王賞賜四匹馬。《詩.大雅.崧高》:「路車乘馬,我圖爾居。」毛亨傳:「乘馬,四馬也。」
戰國竹簡用作量詞,計算戰車的單位,《清華簡二.繫年》簡60:「兵車百乘」。《清華簡二.繫年》簡137:「率車千乘」。《上博竹書五.鮑叔牙與隰朋之諫》簡6:「萬乘之邦」。一車四馬為「一乘」,「萬乘」指兵車一萬輛,戰國時期的諸侯國,小者稱「千乘」,大者稱「萬乘」。
《說文》:「𠓲(𣔕椉乘),覆也。从入、桀。桀,黠也。《軍法》曰乘。𠅞,古文乘从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