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文言文意思
“城”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城”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chéng

“城”字的古汉语解释

chéng

1.名词 城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动词 筑城;修筑城墙。《韩非子·说林》:“靖郭君将薛,客多以谏者。”

3.名词 城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辨】城,郭。“城”与“郭”并称时,“城”指内城,“郭”指外城。“城”、“郭”连用时,泛指城。

【城池】城墙和护城河。《战国策·中山策》:“百姓心离,不修,既无良臣,又无守备。”后泛指城市,城邑。

【城堞】城上女墙。

【城府】1.城市及官署。杜甫《别蔡十四著作》诗:“主人薨,扶榇归咸秦。”2.比喻心机深隐难测。《宋史·傅尧俞传》:“尧俞厚重寡言,遇人不设,人自不忍欺。”

【城郭】内城的墙叫城,外城的墙叫郭。连用指城市。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楚因焚烧其,系虏其子女。”

【城隍】1.城墙和护城河。班固《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浚,起苑囿。”2.指城邑。寒山《诗》一六七:“侬家暂下山,入到里。”3.护城之神。《北齐书·慕容俨传》:“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神,公私每有祈祷。”

【城门失火】比喻无端受牵连而遭祸害。

【城阙】1.城门两边的望楼。《诗经·郑风·子衿》:“挑兮达兮,在兮。”2.宫殿;京城。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鞭挞其夫家,聚敛贡。”

【城社】1.城池和祭地神的土坛。2.指邦国。3.比喻权势、靠山。《旧唐书·薛存诚传》:“倚中人为,吏不敢绳。”

【城下之盟】敌人逼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辱和约。《左传·桓公十二年》:“楚伐绞……大败之,为而还。”

“城”国语辞典解释

chéng

名词
1.古時環繞京師或圍繞某一區域以供防守的大圍牆。《廣韻.平聲.清韻》「城,城郭。」 《墨子.七患》「城者,所以自守也。」 唐.李白〈送友人〉詩: 「青山橫北郭,白水遶東城。」

2.都市。例: 「京城」「城市」

3.姓。如戰國時有城渾。

动词
築城。《詩經.小雅.出車》「天子命我,城彼朔方。」 《明史.卷三.太祖本紀三》「是月,城西寧。」

“城”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是征切集韻韻會正韻時征切,𠀤音成。內曰,外曰郭。
釋名,成也。一成而不可毀也。
古今注盛也,盛受國都也。
淮南子·原道訓夏鯀作三仞之。一曰黃帝始立邑以居。
白虎通天子曰崇
史記·始皇本紀帝築萬里長
前漢·元帝紀帝初築長安南爲南斗形,北爲北斗形,因名斗
 又諸侯僭侈,建踰制,謂之產,若生子長大之義。
司馬法曰者,攻其所產。
 又唐·李肇·國史補元日冬至,大朝會,百官已集,宰相後至,列燭多至數百炬,謂之火
王禹偁·待漏院記北闕向曙,東方未明。相君啓行,煌煌火
 又層
淮南子·地形訓掘崑崙墟以下地,中有層九重。
孫綽·天台賦苟台嶺之可攀,亦何羨于層
 又官名。
左傳·文十六年公子蕩爲司
宋桓公,以武公諱,司空攺司
 又宮名。
前漢·班倢伃傳倢伃居增舍。
 又山名。析,在河東濩縣西。
書·禹貢底柱析
 又赤山,在會稽東南。
孫綽·天台賦霞起以建標。
 又墓地曰佳
博物志夏侯嬰死,送葬至東都門外,馬踣地悲鳴,掘之,得石槨,銘曰:佳鬱鬱,三千年見白日。吁嗟滕公,居此室。
 又姓。渾。
 又司,複姓。
 又叶辰羊切,音常。
韓愈·贈張籍詩我友東來說,我家免禍殃。乗船下汴水,東去趨彭。考證:〔博物志得石槨。銘曰:佳鬱鬱。二千年見白日,吁嗟夏公,居此室。〕 謹照原文二改三。夏改滕。

“城”形意通解

略說: 西周金文從「𩫖」從「」,「」亦是聲符,為《說文》籀文所本,「𩫖」象城郭之形,「」象以斧鉞守衛城邑之形,本義是城邑。

詳解: 西周金文從「𩫖」從「」,「」亦是聲符,為《說文》籀文所本,「𩫖」象城郭之形,「」象以斧鉞守衛城邑之形,本義是城邑。

  「」是聲符,「」或省作「」形。東周金文則從「」從「」,象以土築成的城邑。「」字的一小豎或與「」旁合用豎筆。

  金文表示長城,用以防守之牆垣,𠫑羌鐘:「長城」。「」的本義為都邑四周用作防守的牆垣,引申指牆垣內之區域,後泛指一般城市。中山王鼎:「列城數十」,《左傳.僖公十五年》:「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東盡虢略,南及華山,內及解梁城」。

  《說文》:「城,以盛民也。从土从成,成亦聲。𩫨,籒文城从𩫖。